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新型生物质利用技术 | 第12页 |
·生物质气化技术 | 第12页 |
·生物质液化技术 | 第12页 |
·生物质气化反应器 | 第12-14页 |
·固定床气化炉 | 第12-13页 |
·流化床气化炉 | 第13-14页 |
·双流化床提升管性征 | 第14-15页 |
·提升管二次风的影响 | 第15-16页 |
·引入二次风对管内的影响 | 第15页 |
·引入二次风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双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实验系统 | 第17-18页 |
·实验系统各部件的设计 | 第18-21页 |
·提升管及管内二次风风口的布置 | 第18页 |
·导流管设计 | 第18-19页 |
·旋风分离器的设计 | 第19-20页 |
·立管的设计 | 第20页 |
·返料管的设计 | 第20页 |
·气化室的设计 | 第20页 |
·布风板的设计 | 第20-21页 |
·实验物料的选取 | 第21页 |
·颗粒循环流率 | 第21-22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2-25页 |
·气化室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2页 |
·提升管流化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提升管二次风量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3页 |
·提升管二次风送风方式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提升管二次风口高度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4页 |
·提升管二次风口数目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双流化床提升管颗粒循环流率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25-39页 |
·临界流化孔隙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颗粒终端速度的计算 | 第26-28页 |
·提升管模型 | 第28-34页 |
·第一类提升管模型 | 第28-31页 |
·第二类提升管模型 | 第31-34页 |
·实验与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加速区模型输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充分发展区模型输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 | 第39-54页 |
·神经元模型和网络结构 | 第39-40页 |
·BP神经网络简介 | 第40页 |
·BP神经网络算法 | 第40-43页 |
·BP神经网络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第43-45页 |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43-44页 |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改进型BP网络学习算法 | 第45-47页 |
·附加动量BP算法 | 第45-46页 |
·学习率可变的BP算法 | 第46-47页 |
·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 第47页 |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第47-51页 |
·输入层及输出层的设计 | 第48页 |
·隐含层的设计 | 第48-49页 |
·传输函数的设计 | 第49页 |
·训练函数的选择 | 第49页 |
·BP网络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 第49-50页 |
·创建BP神经网络 | 第50-51页 |
·BP网络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