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国法治困境揭示:实践的与理论的 | 第9-15页 |
一、 实践困境:有法律而无秩序 | 第9-12页 |
(一) 制度和秩序相互区分 | 第9-10页 |
(二) 社会秩序转型的具体实践 | 第10-12页 |
二、 理论困境:有普适性之名而无正当性之实 | 第12-15页 |
(一) 对西方法治的崇拜 | 第12-13页 |
(二) 理念遮蔽了实在 | 第13页 |
(三) 理论和真理区分不清 | 第13页 |
(四) 表达与实践相分离 | 第13-14页 |
(五) 缺乏学术理论深化和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对四种主要法治理论学说的回顾与反思 | 第15-23页 |
一、 权利本位论 | 第15-16页 |
(一) 产生与定性 | 第15页 |
(二) 反思性评价 | 第15-16页 |
二、 法条主义 | 第16-17页 |
(一) 产生与定性 | 第16页 |
(二) 反思性评价 | 第16-17页 |
三、 文化决定论 | 第17-19页 |
(一) 产生与定性 | 第17-18页 |
(二) 质问:“文化转型”有必要吗? | 第18-19页 |
四、 本土资源论 | 第19-23页 |
(一) 产生与定性 | 第19-20页 |
(二) 论证进路和内在逻辑 | 第20-21页 |
(三) 反思性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法治正当性的凭据与支撑 | 第23-27页 |
一、 对范式的阐述和运用为本文的理论依托 | 第23-24页 |
二、 过程性的视角与多元化的方法结合 | 第24-27页 |
(一) 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性 | 第24页 |
(二) 制度的可行性维度 | 第24-25页 |
(三) 多元化的包容性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中国法治正当性主要内容的列举 | 第27-34页 |
一、 现代化范式在实践中缺乏可行性 | 第27页 |
二、 可行性在中国的具体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一) 时间因素 | 第28-29页 |
(二) 文化因素 | 第29-30页 |
(三) 社会秩序因素 | 第30-32页 |
(四) 综合因素—中国特有的法律实践逻辑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对中国法治正当性论说的初步应用:对调解制度的简略解释 | 第34-37页 |
一、 理想与实用的官方逻辑 | 第34-35页 |
二、 特殊时期的政权逻辑 | 第35页 |
三、 调解制度的历时性逻辑 | 第35页 |
四、 调解制度的生存逻辑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