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与论题指向 | 第10-11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器物结构对良性法秩序形成的直接作用力 | 第12-22页 |
一、 重新找回“器物”:以大连市 3 路公交车候车秩序为个案 | 第12-17页 |
(一) 微观个案剖析 | 第12-15页 |
(二) 重新找回“器物” | 第15-17页 |
二、 合理解构“器物结构”:特定物理空间结构与法秩序 | 第17-20页 |
(一) 器物与法秩序:静默的拘束力 | 第17-19页 |
(二) 器物结构与空间结构 | 第19-20页 |
三、 “器物”的功利性与结果性:对于良性法秩序形成作用的规范分析 | 第20-22页 |
(一) 器物的功利性作用 | 第21页 |
(二) 器物的结果性作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制度设计对良性法秩序形成的双重作用力 | 第22-28页 |
一、 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法学博士的自身困境为个案 | 第22-25页 |
(一) 微观个案分析 | 第22-24页 |
(二) 制度设计的优越性 | 第24-25页 |
二、 合理解构“制度”:物质性要素与意识性要素 | 第25-26页 |
(一) 物质性要素的制度设计 | 第25-26页 |
(二) 意识性要素的制度设计 | 第26页 |
三、 制度设计的拘束性与渐进性:对于作用的规范分析 | 第26-28页 |
(一) 制度设计的拘束性作用 | 第27页 |
(二) 制度设计的渐进性作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观念变革对良性法秩序形成的根本作用 | 第28-33页 |
一、 观念变革的道德观察:以浴池纷争与解决为个案 | 第28-30页 |
(一) 微观个案剖析 | 第28-29页 |
(二) 观念的道德性 | 第29-30页 |
二、 合理解构“观念”:外来性观念与自省性观念 | 第30-31页 |
(一) 外来性观念与法秩序 | 第30-31页 |
(二) 自省性观念与法秩序 | 第31页 |
三、 观念变革的稳定性与自省性:对于作用的规范分析 | 第31-33页 |
(一) 观念变革的稳定性作用 | 第31页 |
(二) 观念变革的自省性作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器物、制度、观念对良性法秩序形成的交互作用 | 第33-36页 |
一、 器物——制度交互作用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制度——观念交互作用分析 | 第34页 |
三、 观念——器物交互作用分析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