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8页 |
| ·特色烟叶生长的环境影响 | 第11-12页 |
| ·温度 | 第11-12页 |
| ·光照 | 第12页 |
| ·降水 | 第12页 |
| ·单元基础设施现状 | 第12-14页 |
| ·烤房设施 | 第12-13页 |
| ·育苗设施 | 第13页 |
| ·机耕路现状 | 第13-14页 |
| ·单元栽培品种与气候适应性的分析 | 第14页 |
|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第14-16页 |
| ·测土施肥配方技术 | 第14-15页 |
| ·栽培方式 | 第15页 |
| ·节水灌溉技术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的调查分析 | 第18-43页 |
| 1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基本情况 | 第18-30页 |
| ·特色烟叶单元自然生态条件概况 | 第18-22页 |
| ·达溪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8-19页 |
| ·理化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页 |
| ·六龙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页 |
| ·马场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页 |
| ·沙厂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页 |
| ·双水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页 |
| ·鸡场基地单元的生态情况 | 第19-20页 |
| ·七个单元生态情况汇总 | 第20-22页 |
| ·特色烟叶单元基本条件 | 第22-30页 |
| ·达溪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3-24页 |
| ·理化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4页 |
| ·六龙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4-25页 |
| ·马场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5-26页 |
| ·沙厂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6页 |
| ·双水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6-27页 |
| ·鸡场单元的基本条件与烤烟生产情况 | 第27页 |
| ·七个基地单元的基本条件总结 | 第27-29页 |
| ·七个基地单元的特色烟叶基本概况总结 | 第29-30页 |
| 2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基础设施现状 | 第30-34页 |
| ·烤房设施存量概况 | 第30页 |
| ·鸡场单元的烤房设施存量 | 第30-31页 |
| ·鸡场单元的烤房设施规划总量 | 第30页 |
| ·鸡场单元的烤房设施目前存量 | 第30-31页 |
| ·新增量 | 第31页 |
| ·烤房群 | 第31页 |
| ·鸡场单元的烘烤工场 | 第31页 |
| ·烤房备用发电机 | 第31页 |
| ·育苗设施现状概况 | 第31-33页 |
| ·鸡场单元的育苗设施 | 第32页 |
| ·鸡场单元育苗设施目前存量 | 第32页 |
| ·单元内育苗设施的新增量 | 第32-33页 |
| ·机耕路、农机具现状概况 | 第33页 |
| ·单元机耕路、农机具现状 | 第33-34页 |
| ·单元内规划总量 | 第33页 |
| ·单元的目前存量 | 第33-34页 |
| ·单元的新增量 | 第34页 |
| 3 单元烤烟生产与当地生态适应性分析 | 第34-43页 |
|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土壤生态条件的分析 | 第34页 |
| ·单元的土壤类型分析 | 第34-37页 |
| ·黄壤 | 第34-35页 |
| ·黄棕壤 | 第35页 |
| ·棕壤 | 第35页 |
| ·紫色土 | 第35-36页 |
| ·石灰土 | 第36页 |
| ·粗骨土 | 第36页 |
| ·沼泽土 | 第36-37页 |
| ·泥炭土 | 第37页 |
| ·单元土壤肥力状况 | 第37-40页 |
| ·土壤土体及表耕层厚度 | 第37-38页 |
| ·土壤质地 | 第38页 |
| ·土壤PH值 | 第38-39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39-40页 |
|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的烟叶品质分析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毕节特色烟叶单元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第43-63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基地单元内烤烟不同种植模式的研究 | 第43-47页 |
| ·基地单元内烤烟优化种植模式的研究 | 第43-44页 |
| ·微生物菌剂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研究 | 第44页 |
| ·基地单元特色烟烟草赤星病防治试验 | 第44-45页 |
| ·基地单元除草剂的烟田除草效果比较试验 | 第45页 |
| ·基地单元抑芽剂筛选试验 | 第45-46页 |
| ·基地单元特色优质烟生产试验示范 | 第46-47页 |
| 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61页 |
| ·基地单元内烤烟不同种植模式的研究 | 第47-48页 |
| ·双水单元栽培模式和常规种植生育期比照 | 第47页 |
| ·双水单元栽培模式经济性状比较 | 第47-48页 |
| ·基地单元内烤烟优化种植模式的研究 | 第48-50页 |
| ·烟草各处理生育期的差异 | 第48页 |
| ·各生育期农艺性状比较 | 第48-49页 |
| ·各处理产值比较 | 第49-50页 |
| ·微生物菌剂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试验 | 第50-52页 |
| ·喷施微生物菌剂烟叶面积比较 | 第50-51页 |
| ·喷施微生物菌剂后叶面积比较 | 第51-52页 |
| ·不同处理产值比较 | 第52页 |
| ·基地单元特色烟烟草赤星病防治试验 | 第52-54页 |
| ·药害调查 | 第52页 |
| ·田间防治效果 | 第52-54页 |
| ·基地单元除草剂的烟田除草效果比较试验 | 第54-56页 |
| ·杂草防除的效果 | 第54-56页 |
| ·不同除草剂药害影响的比较 | 第56页 |
| ·基地单元抑芽剂筛选试验 | 第56-60页 |
| ·基地地单元特色优质烟生产试验示范 | 第60-61页 |
| ·生育期特色优质烟和常规种植生育期如表1所列 | 第60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特色优质烟和常规种植生育期如表5-34所列 | 第60-61页 |
| ·抗病性比较 | 第61页 |
| ·经济性状比较 | 第61页 |
| 3 小结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