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轴高速直驱伺服进给系统控制策略与实验平台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6页 |
·直线电机机床伺服系统概述 | 第10-15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直线电机分析优化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直线电机伺服控制技术现状 | 第17-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两轴高速直驱伺服进给系统数学模型 | 第26-38页 |
·引言 | 第26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 第26-28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结构 | 第26-27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两轴高速直驱伺服进给系统数学模型 | 第28-36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 第28-31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理想模型 | 第31-34页 |
·两轴伺服进给系统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伺服进给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38-58页 |
·引言 | 第38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简介 | 第38-39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组成 | 第39-43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连续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40-42页 |
·离散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42-43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趋近律选择 | 第43-45页 |
·连续系统趋近律的选择 | 第43-44页 |
·离散系统趋近律的选择 | 第44-45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极点配置方法 | 第45-46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基本滑模控制器的实现 | 第46-49页 |
·趋近律作用下的轨迹跟踪效果 | 第49-50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改进 | 第50-57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鲁棒性提升 | 第50-52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抖振抑制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伺服进给系统自抗扰控制 | 第58-74页 |
·引言 | 第58页 |
·自抗扰控制器的组成 | 第58-63页 |
·自抗扰控制器的总体结构 | 第58-60页 |
·跟踪微分器 | 第60-61页 |
·扩展状态观测器 | 第61-62页 |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 | 第62-63页 |
·自抗扰控制器仿真 | 第63-70页 |
·控制算法的离散化 | 第63-64页 |
·信号跟踪能力仿真 | 第64-67页 |
·信号滤波能力仿真 | 第67-68页 |
·自抗扰控制器整体仿真 | 第68-69页 |
·自抗扰控制器鲁棒性仿真 | 第69-70页 |
·直线电机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两轴高速直驱伺服进给系统实验平台 | 第74-92页 |
·引言 | 第74页 |
·实验平台硬件结构 | 第74-83页 |
·实验平台硬件拓扑结构 | 第75-77页 |
·直线电机运动系统 | 第77-80页 |
·可控液压加载系统 | 第80-81页 |
·可控电磁加载系统 | 第81-82页 |
·控制实验台 | 第82-83页 |
·实验平台软件组成 | 第83-87页 |
·实验平台软件组成 | 第83-84页 |
·实验平台软件结构 | 第84-85页 |
·软件系统数据交换 | 第85-87页 |
·实验平台功能分析 | 第87-90页 |
·控制策略实验功能 | 第87-88页 |
·运动系统实验功能 | 第88-89页 |
·加载系统实验功能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两轴高速直驱伺服进给系统实验 | 第92-110页 |
·引言 | 第92页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特性实验 | 第92-104页 |
·空载实验 | 第92-95页 |
·突加恒定载荷实验 | 第95-96页 |
·周期性载荷加载实验 | 第96-104页 |
·两轴伺服进给实验 | 第104-109页 |
·空载实验 | 第104-107页 |
·加载实验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10-114页 |
·全文总结 | 第110-112页 |
·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