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 第9页 |
·雨水资源化 | 第9-10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 | 第10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思路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根底定义 | 第16-25页 |
·城市化问题 | 第16-20页 |
·城市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城市化对降雨和蒸发的影响 | 第17页 |
·城市化对雨水径流的影响 | 第17-20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 | 第20-21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概念 | 第20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对城市水环境的作用 | 第20-21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1-24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市雨水资源量化分析 SD 方法论 | 第25-30页 |
·SD 一般性描述 | 第25-26页 |
·国内外 SD 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SD 模型方法论 | 第27页 |
·SD 模型特点 | 第27页 |
·SD 模型中重要概念界定 | 第27页 |
·SD 模型建模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本文所用的 SD 软件——VENSIMPLE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系统 SD 模型研究 | 第30-41页 |
·模型总体结构 | 第30-33页 |
·建模思路 | 第30-31页 |
·建模目的 | 第31页 |
·指标体系选择 | 第31页 |
·模型总体结构框架 | 第31-33页 |
·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33-37页 |
·经济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33-34页 |
·经济子系统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经济子系统中参数估计 | 第35-36页 |
·经济子系统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分析 | 第37-39页 |
·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37-38页 |
·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结构模型 | 第38页 |
·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模型检验及灵敏度分析 | 第39-40页 |
·模型结构检验和历史检验 | 第39页 |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实证研究 | 第41-57页 |
·西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43页 |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 | 第43-46页 |
·西安市地表水现状 | 第43页 |
·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现状 | 第43-44页 |
·西安市用水情况及供水预测 | 第44页 |
·西安市水质状况 | 第44-46页 |
·西安市降雨情况及雨水利用情况分析 | 第46-51页 |
·西安市降雨情况 | 第46页 |
·西安市年降雨量分析 | 第46页 |
·西安市月降雨量分析 | 第46-47页 |
·西安市雨水利用可行性分析 | 第47-48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最新成果 | 第48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 第48-49页 |
·城市雨水资源量的计算 | 第49-51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利用系统 SD 模型构建 | 第51-53页 |
·建模思路 | 第51-52页 |
·建模目的 | 第52页 |
·模型总体结构框架 | 第52-53页 |
·西安市经济子系统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利用系统 SD 模型检验及灵敏度分析 | 第55-56页 |
·模型结构检验和历史检验 | 第55页 |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西安市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仿真研究 | 第57-62页 |
·系统基本行为的仿真与分析 | 第57-58页 |
·经济子系统输出结果 | 第57-58页 |
·雨水资源利用子系统输出结果 | 第58页 |
·系统基本行为的仿真与分析小结 | 第58页 |
·系统的政策调控与分析 | 第58-60页 |
·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2-65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6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页 |
·建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