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20页 |
|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 第12-14页 |
|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9页 |
| ·研究方法综述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区域概况与方法 | 第21-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21-22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2-23页 |
| ·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3-25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3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 第26-46页 |
|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分布 | 第26-28页 |
| ·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 第26-27页 |
| ·水溶性有机碳垂直分布 | 第27-28页 |
|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28-35页 |
| ·pH | 第29-30页 |
| ·土壤颗粒组成 | 第30-31页 |
| ·TOC | 第31-32页 |
| ·TN | 第32-33页 |
| ·TP | 第33页 |
| ·TK | 第33-34页 |
| ·CEC | 第34-35页 |
| ·土壤WSOC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6页 |
| ·母质 | 第35-36页 |
| ·海拔 | 第36-38页 |
| ·坡度 | 第38-39页 |
| ·坡向 | 第39-41页 |
| ·植被类型 | 第41-42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42-44页 |
| ·道路 | 第44-46页 |
| 4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 第46-63页 |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分布 | 第46-48页 |
|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 | 第46页 |
| ·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 | 第46-48页 |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48-54页 |
| ·pH | 第48-49页 |
| ·土壤颗粒组成 | 第49-51页 |
| ·TOC | 第51页 |
| ·TN | 第51-52页 |
| ·TP | 第52页 |
| ·TK | 第52-53页 |
| ·CEC | 第53-54页 |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3页 |
| ·母质 | 第54-55页 |
| ·海拔 | 第55-57页 |
| ·坡度 | 第57-58页 |
| ·坡向 | 第58-59页 |
| ·植被类型 | 第59-61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61-62页 |
| ·道路 | 第62-63页 |
| 5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 第63-81页 |
|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分布 | 第63-64页 |
| ·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 第63-64页 |
|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分布 | 第64-66页 |
| ·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 第64页 |
| ·易氧化有机碳垂直分布 | 第64-66页 |
|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66-71页 |
| ·pH | 第66-67页 |
| ·土壤颗粒组成 | 第67-68页 |
| ·TOC | 第68-69页 |
| ·TN | 第69-70页 |
| ·TP | 第70页 |
| ·TK | 第70页 |
| ·CEC | 第70-71页 |
|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81页 |
| ·母质 | 第71-72页 |
| ·海拔 | 第72-74页 |
| ·坡度 | 第74-75页 |
| ·坡向 | 第75-77页 |
| ·植被类型 | 第77-78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78-79页 |
| ·道路 | 第79-81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1-86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