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戏笔墨”绘画创作观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立论起点及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苏轼“游戏笔墨”的创作实践 | 第10-27页 |
第一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第11-14页 |
一、 重“法度”与刻意求“工” | 第12-13页 |
二、 “游戏笔墨”的艺术倾向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第14-22页 |
一、 书法创作“游戏笔墨”的意蕴 | 第15-18页 |
二、 绘画创作“游戏笔墨”的意蕴 | 第18-22页 |
第三节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 第22-27页 |
一、 于法度而离法度 | 第23-24页 |
二、 平淡之中见天真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苏轼“游戏笔墨”的理论意味 | 第27-41页 |
第一节 且置是事聊观一戏 | 第27-32页 |
一、 “游戏笔墨”的提出 | 第28-30页 |
二、 由“诗画本一律”到“游戏笔墨”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抑将游戏时出两者 | 第32-37页 |
一、 “常形”与“常理” | 第32-33页 |
二、 “形似”与“神似” | 第33-37页 |
第三节 游戏自在天然而笑 | 第37-41页 |
一、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 第37-39页 |
二、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苏轼“游戏笔墨”的道家倾向 | 第41-53页 |
第一节 文心旷达道心惟微 | 第41-49页 |
一、 不离实然而求超然不离现实而求自由 | 第43-44页 |
二、 外忘于物内忘于我 | 第44-47页 |
三、 安其性命之情得其逍遥人生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笔墨游戏取乐于画 | 第49-53页 |
一、 “游于艺”的功用 | 第49-51页 |
二、 “悦人”功用的“适意”性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苏轼“游戏笔墨”绘画艺术观对后世的影响 | 第53-62页 |
第一节 “游戏笔墨”的实质内涵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游戏笔墨”的艺术影响 | 第57-59页 |
第三节 “游戏笔墨”与当代创作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