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毫米波仿真系统概述 | 第15-18页 |
| ·毫米波仿真系统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 ·毫米波仿真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第16-18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毫米波阵列馈电控制系统设计 | 第20-29页 |
| ·毫米波阵列馈电控制系统总体控制流程 | 第20-25页 |
| ·馈电计算机控制系统 | 第25-27页 |
| ·PCI-1753 简介 | 第25-26页 |
| ·馈电控制系统控制字控制位规划 | 第26-27页 |
| ·毫米波阵列馈电控制系统链路功率计算 | 第27-28页 |
| ·中频链路功率计算 | 第27-28页 |
| ·本振链路功率计算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基于 RTX 和 VMIC 的反射内存实时局域网 | 第29-40页 |
| ·Windows 操作系统实时性分析 | 第29-30页 |
| ·RTX 实时扩展技术 | 第30-32页 |
| ·RTX 的架构原理 | 第30-31页 |
| ·RTX 的具体特点 | 第31-32页 |
| ·VMIC 反射内存卡和集线器简介 | 第32-34页 |
| ·VMIPCI-5565 反射内存卡 | 第32-33页 |
| ·VMIACC-5595-208 HUB | 第33-34页 |
| ·基于 RTX 和 VMIC 的反射内存实时局域网的设计 | 第34-39页 |
| ·反射内存实时局域网的实现机制 | 第34-35页 |
| ·反射内存实时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第35-37页 |
| ·实时控制系统的反射内存实时局域网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实时控制系统的非实时任务设计 | 第40-53页 |
| ·实时控制系统软件的总体架构 | 第40-41页 |
| ·主控计算机主控软件界面设计 | 第41-42页 |
| ·主控计算机与校准计算机的通信接口 | 第42-46页 |
| ·主控计算机与校准计算机通讯流程 | 第43页 |
| ·主控计算机与校准计算机通信接口函数 | 第43-44页 |
| ·主控计算机与校准计算机的网络通讯协议 | 第44-46页 |
| ·器件测试 | 第46-48页 |
| ·器件测试流程 | 第46-47页 |
| ·器件测试基本步骤 | 第47-48页 |
| ·阵列校准 | 第48-52页 |
| ·幅相平衡校准 | 第48-51页 |
| ·角度校准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实时控制系统的实时任务设计 | 第53-76页 |
| ·二元组目标定位原理 | 第53-61页 |
| ·二元组目标定向公式 | 第53-57页 |
| ·二元组目标定位算法 | 第57-61页 |
| ·仿真目标位置精度误差分析及修正 | 第61-65页 |
| ·毫米波仿真系统的仿真目标误差产生分析 | 第61-62页 |
| ·近场效应修正 | 第62-63页 |
| ·通路损耗修正 | 第63-64页 |
| ·衰减器、移相器的幅相漂移修正 | 第64-65页 |
| ·仿真目标位置控制修正算法的流程 | 第65-66页 |
| ·阵列控制计算机程序设计 | 第66-74页 |
| ·基于 RTX、VMIC 和 PIO 的程序设计 | 第66-69页 |
| ·阵列控制计算机与实时主控机的通信协议 | 第69-71页 |
| ·阵列控制计算机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71-72页 |
| ·阵列控制计算机程序函数说明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实时控制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6-83页 |
| ·实时控制系统通信延时测试 | 第76-80页 |
| ·Windows 环境下通信延时测试 | 第76-78页 |
| ·RTX 环境下通信延时测试 | 第78-79页 |
| ·Windows 环境下和 RTX 环境下通信延时对比 | 第79-80页 |
| ·实时控制系统实时处理延时测试 | 第80-81页 |
| ·实时控制系统可靠性测试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