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综述 | 第10-25页 |
|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 | 第10-17页 |
| ·容量控制的定义 | 第10-11页 |
|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控制现状 | 第11页 |
| ·血液透析患者容量控制现状 | 第11-12页 |
| ·容量状态在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中的比较 | 第12页 |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方法 | 第12-17页 |
| ·腹膜透析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硬化-综合征(MIA 综合征) | 第17-23页 |
| ·MIA 综合征的定义 | 第17页 |
| ·腹膜透析与营养不良 | 第17-18页 |
| ·腹膜透析与炎症 | 第18-19页 |
| ·腹膜透析与动脉硬化(AS) | 第19页 |
| ·腹膜透析与 MIA 综合征 | 第19-21页 |
| ·MIA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评估方法 | 第21-22页 |
| ·MIA 综合征的治疗 | 第22页 |
| ·MIA 综合征的预后 | 第22-23页 |
| ·腹膜透析容量状态与营养障碍-炎症-动脉硬化综合征(MIA 综合征) | 第23-25页 |
| ·容量状态与营养障碍 | 第23页 |
| ·容量状态与炎症 | 第23-24页 |
| ·容量状态与动脉硬化 | 第24页 |
| ·容量状态与 MIA 综合征 | 第24-25页 |
| 第2章 引言 | 第25-27页 |
|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及意义 | 第25页 |
| ·容量与 MIA 综合征 | 第25-27页 |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7-30页 |
|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7页 |
| ·分组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 ·血压测定 | 第27页 |
| ·水肿的判定 | 第27-28页 |
| ·容量负荷测量 | 第28页 |
| · | 第28页 |
| 1.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 第28页 |
| 2. 操作程序 | 第28页 |
|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30-36页 |
| ·不同指标评估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有效性比较 | 第30-33页 |
| ·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 第30页 |
| ·ROC 曲线的绘制及最佳临界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 ·临界点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各个不同指标的有效性比较 | 第32-33页 |
| ·容量状态与 MIA 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 ·容量超负荷组与容量正常组之间的比较 | 第33-34页 |
| ·合并炎症与未合并炎症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比较 | 第34页 |
| ·容量与 MIA 综合征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4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6-40页 |
| ·不同指标评估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有效性 | 第36-37页 |
| ·容量状态与 MIA 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49-50页 |
| 附录 A 图片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