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主体性哲学意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孔子仁学的理论来源 | 第10-18页 |
(一) 传统典籍中的“仁” | 第10-11页 |
1、《诗经》中“仁”的理解 | 第10-11页 |
2、《尚书》中“仁”的理解 | 第11页 |
(二) 春秋时期的礼学 | 第11-18页 |
1、礼学的性质和作用 | 第11-14页 |
2、仁学对礼学的革新 | 第14-18页 |
二、孔子仁学的主体性思想 | 第18-29页 |
(一) 主体性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 仁学的主体性特征 | 第19-29页 |
1、通过好学和内省提高主体的能动性 | 第19-23页 |
2、通过孝敬亲人自觉履行家庭伦理 | 第23-24页 |
3、通过爱人能动地实践价值目标 | 第24-27页 |
4、通过爱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 第27-29页 |
三、孔子仁学主体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29-34页 |
(一) 现代人所处时代特点及问题 | 第29-30页 |
1、市场经济时代 | 第29页 |
2、科技时代 | 第29页 |
3、信息时代 | 第29页 |
4、全球化时代 | 第29-30页 |
(二) 仁学主体性思想对现代人的作用 | 第30-34页 |
1、仁学主体思想可以培养人的“自爱”“自尊”意识 | 第30-31页 |
2、仁学主体思想可以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 | 第31-32页 |
3、仁学主体思想可以促进人德性的提升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