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及结构疲劳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 第9-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游乐业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过山车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过山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14页 | 
|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措施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及计算原理 | 第17-29页 |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17-19页 | 
| ·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计算原理 | 第19-24页 | 
| ·运动学分析 | 第19-21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21-24页 | 
| ·过山车动态运行传统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 ·运载小车运行速度计算 | 第24-25页 | 
| ·运载小车曲线段加速度计算 | 第25页 | 
| ·金属结构计算原理 | 第25-27页 | 
| ·结构静强度计算 | 第25-26页 | 
| ·结构疲劳强度计算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过山车实体建模 | 第29-39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轨道建模 | 第29-34页 | 
| ·运载小车建模 | 第34-37页 | 
| ·运载小车零件建模 | 第34-35页 | 
| ·运载小车装配模型 | 第35-37页 | 
| ·其他零部件简化模型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 第39-71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基于 G 加速度人体承受能力的过山车安全要求 | 第39-42页 | 
| ·单方向加速度的容许值及持续时间 | 第40页 | 
| ·加速度的组合评价 | 第40-42页 | 
| ·过山车仿真参数设置 | 第42-50页 | 
| ·参考坐标系 | 第42-43页 | 
| ·约束的设定 | 第43-46页 | 
| ·施加载荷 | 第46-49页 | 
| ·仿真步长的确定 | 第49-50页 | 
| ·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0-58页 | 
| ·运动学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 ·运动学特性分析 | 第52-57页 | 
| ·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关键零部件、结构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 ·仿真中所遇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 第59-69页 | 
| ·过山车轨道模型的修改 | 第60-61页 | 
| ·离心力对过山车仿真过程的影响 | 第61-65页 | 
| ·加速度安全评价标准的判定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过山车零部件和结构件结构疲劳分析 | 第71-95页 | 
| ·前言 | 第71页 | 
| ·过山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轨道有限元模型 | 第71-72页 | 
| ·关键零部件和结构件有限元模型 | 第72页 | 
| ·轨道结构分析和疲劳分析 | 第72-82页 | 
| ·定义材料属性 | 第73页 | 
| ·约束设定与载荷和许用应力的确定 | 第73-75页 | 
| ·轨道结构分析 | 第75-81页 | 
| ·轨道疲劳分析 | 第81-82页 | 
| ·关键零部件结构分析和疲劳分析 | 第82-93页 | 
| ·轮轴 | 第82-85页 | 
| ·轮架 | 第85-86页 | 
| ·桥壳及车桥半轴 | 第86-88页 | 
| ·连接部件 | 第88-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 ·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95-96页 | 
| ·创新点 | 第96-9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附录 | 第103-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