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高速公路控制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2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17-25页 |
| ·交通流三大基本参数 | 第17-20页 |
| ·交通流三参数定义 | 第17-18页 |
| ·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 | 第18-20页 |
| ·车流模型 | 第20-21页 |
| ·主线交通流相位划分 | 第21-23页 |
| ·主线交通流相变分析 | 第23-24页 |
| ·控制策略分析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入口匝道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 第25-40页 |
| ·入口匝道控制方法概述 | 第25-26页 |
| ·多入口匝道联合控制交通流模型 | 第26-30页 |
| ·密度动态模型 | 第26-27页 |
| ·流量动态模型 | 第27-28页 |
| ·速度动态模型 | 第28-30页 |
| ·入口匝道排队及主线边界模型 | 第30页 |
| ·多入口匝道协同控制优化目标 | 第30-31页 |
|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入口匝道控制算法设计 | 第31-35页 |
| ·蚁群算法的基本介绍 | 第31-32页 |
| ·蚁群算法设计 | 第32-34页 |
| ·算法执行步骤 | 第34-35页 |
| ·算例分析 | 第35-39页 |
| ·实验环境搭建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动态最优路段可变限速控制方法研究 | 第40-57页 |
| ·路段可变限速控制方法概述 | 第40-41页 |
| ·路段可变限速控制系统模型 | 第41-42页 |
| ·UQLS 控制算法设计 | 第42-45页 |
| ·UQLS 交通流模型 | 第42-44页 |
| ·UQSL 控制方法执行步骤 | 第44-45页 |
| ·ATFB 控制算法设计 | 第45-49页 |
| ·ATFB 交通流模型 | 第45-46页 |
| ·ATFB 模型修正 | 第46-48页 |
| ·ATFB 算法优化目标 | 第48页 |
| ·ATFB 控制算法执行步骤 | 第48-49页 |
| ·仿真实验 | 第49-56页 |
| ·实验环境搭建 | 第49-5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入口匝道与路段可变限速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57-68页 |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57-61页 |
| ·系统软件架构 | 第57页 |
| ·功能模型 | 第57-58页 |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8-60页 |
| ·路网服务器实现 | 第60-61页 |
| ·入口匝道控制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第61-63页 |
| ·主线进入路网流量监控子模块实现 | 第62页 |
| ·匝道交通流量监控模块实现 | 第62-63页 |
| ·入口匝道控制模块实现 | 第63页 |
| ·路段可变限速控制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第63-67页 |
| ·交通事故识别子模块实现 | 第64-65页 |
| ·事故延迟时间预测子模块实现 | 第65-66页 |
| ·事故上游排队长度监控子模块实现 | 第66页 |
| ·路段可变限速发布子模块实现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