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英语写作教学理论综述 | 第11-21页 |
一 国内外写作教学流派述评 | 第11-12页 |
(一) 国外写作教学理论流派综述 | 第11页 |
(二) 国内写作教学理论流派综述 | 第11-12页 |
二 近代写作教学法理论比较与分析 | 第12-15页 |
(一) 结果法 | 第12-13页 |
(二) 过程法 | 第13页 |
(三) 体裁法 | 第13-15页 |
三 过程体裁法 | 第15-21页 |
(一) 过程体裁法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二) 过程体裁法的优势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21-26页 |
一 问卷调查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写作模式僵化 | 第22页 |
(二) 写作认知错位,体裁意识缺失 | 第22-23页 |
(三) 写作积极情感缺失 | 第23页 |
二 教师访谈分析 | 第23-24页 |
(一) 传统的结果法教学 | 第23页 |
(二) 应试教育引导的教学 | 第23-24页 |
(三) 机械训练式的疲劳教学 | 第24页 |
三 教育观察 | 第24-25页 |
四 教材编排淡化写作教学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过程体裁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第26-39页 |
一 写前信息输入阶段 | 第26-32页 |
(一) 范文阅读 | 第26页 |
(二) 范文分析 | 第26-27页 |
(三) 模仿分析 | 第27页 |
(四) 教学案例 | 第27-32页 |
二 写作信息输出阶段 | 第32-38页 |
(一) 独立写作 | 第32-33页 |
(二) 修改编辑 | 第33-34页 |
(三) 教学案例 | 第34-38页 |
三、 写后反思阶段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过程体裁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学实验研究 | 第39-43页 |
一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39-40页 |
三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四 实验具体目标 | 第40-41页 |
五 实验内容 | 第41-42页 |
(一) 写作教学任务 | 第41页 |
(二) 写作测试内容的标准 | 第41页 |
(三) 写作测试内容 | 第41-42页 |
六 评分办法 | 第42-43页 |
第六章 过程体裁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1页 |
一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6页 |
(一) 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总分检验结果 | 第43-44页 |
(二) 实验班前后测总分配对样本检验结果 | 第44-45页 |
(三) 实验班书面表达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配对样本检验结果 | 第45-46页 |
二 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6-49页 |
(一) 问卷调查 | 第46页 |
(二) 访谈调查 | 第46页 |
(三) 数据分析与结果反思 | 第46-49页 |
三 实验结论及教学启示 | 第49-51页 |
第七章 过程体裁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 第51-55页 |
一 教师方面 | 第51页 |
(一) 做新课程标准的忠实践行者 | 第51页 |
(二) 做过程体裁法忠诚的研究者 | 第51页 |
二 学生方面 | 第51-52页 |
(一) 注重基础 | 第52页 |
(二) 培养良好的写作策略 | 第52页 |
(三)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 第52页 |
三 教材方面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