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2-14页 |
| 第2章 组织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 ·企业组织设计 | 第14-15页 |
| ·非正式组织 | 第15-16页 |
| ·危机管理 | 第16页 |
| ·企业组织设计理论的发展综述 | 第16-20页 |
| ·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 | 第16-17页 |
| ·现代组织理论 | 第17-19页 |
| ·企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 第19-20页 |
|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 ·非正式组织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 第21-24页 |
| 第3章 基于出租车群体构建突发事件支持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34页 |
| ·群体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 ·交通特性(便捷性) | 第24-25页 |
| ·营运特性 | 第25-26页 |
| ·松散性 | 第26页 |
| ·优劣势分析 | 第26-27页 |
| ·出租车群体需求动机分析 | 第27-30页 |
| ·出租车群体社会归属感 | 第27-28页 |
| ·出租车典型行为所映射的社会责任感 | 第28-30页 |
| ·政府需求动机分析 | 第30-31页 |
| ·社会组织需求动机分析 | 第31-32页 |
| ·应急管理主体需求 | 第31-32页 |
| ·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需求 | 第32页 |
| ·社区、家庭、个人等社会基本主体需求 | 第32页 |
| ·出租车群体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途径:建立非政府组织 | 第32-33页 |
| ·可行性分析结论 | 第33-34页 |
| 第4章 沈阳市出租车应急支持组织的设计 | 第34-42页 |
| ·出租车群体可参与的突发事件涉及面的分析 | 第34-35页 |
|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 第34-35页 |
| ·适用范围 | 第35页 |
| ·基本原则 | 第35页 |
| ·沈阳市出租车群体突发事件组织体系 | 第35-40页 |
| ·内部组织设计 | 第35-39页 |
| ·外部支持体系 | 第39-40页 |
| ·出租车群体参与处置突发事件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 第40-42页 |
| ·志愿者的权利 | 第40-41页 |
| ·志愿者的义务 | 第41页 |
| ·志愿者的注销 | 第41-42页 |
| 第5章 沈阳市出租车应急支持组织的运行机制设计 | 第42-50页 |
| ·出租车群体突发事件办事机构的工作职责 | 第42页 |
| ·出租车群体参与处置突发事件志愿者的招募 | 第42-43页 |
| ·人数确定 | 第42页 |
| ·招募条件 | 第42-43页 |
| ·报名时间 | 第43页 |
| ·报名方式 | 第43页 |
| ·应急组织的工作流程 | 第43-44页 |
| ·应急值班 | 第43页 |
| ·信息及时报告 | 第43-44页 |
| ·应急响应 | 第44-45页 |
| ·分类响应 | 第44页 |
| ·分级响应 | 第44-45页 |
| ·基本响应程序 | 第45页 |
| ·应急结束 | 第45页 |
| ·后期处置 | 第45-46页 |
| ·善后处置 | 第45页 |
| ·调查和总结 | 第45-46页 |
| ·表彰和奖励 | 第46页 |
| ·奖励机制 | 第46-48页 |
| ·精神鼓励 | 第46-47页 |
| ·物质奖励 | 第47-48页 |
| ·突发事件应急保障 | 第48-50页 |
| ·突发事件应急经费保障 | 第48页 |
|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 | 第48页 |
| ·技术保障 | 第48页 |
| ·交通运输保障 | 第48页 |
| ·宣传、培训和演习 | 第48-50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50-52页 |
| ·总结 | 第50页 |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0-52页 |
| ·实证分析及应用方面的不足 | 第50-51页 |
| ·在理论构建中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问题 | 第51-52页 |
| 附表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