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1章 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 | 第15-20页 |
·保障性住房是公共产品 | 第15-16页 |
·保障性住房的非排他性和部分竞争性 | 第15-16页 |
·保障性住房为公共产品的合法性 | 第16页 |
·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现实依据 | 第16-20页 |
·市场在提供保障性住房中的缺陷 | 第17页 |
·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中的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第2章 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 第20-23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住房制度阶段 | 第20页 |
·福利住房制度的改革阶段(1978-1991) | 第20-21页 |
·福利住房向保障性住房改革阶段(1991年以后) | 第21页 |
·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和调整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1-23页 |
第3章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23-32页 |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 | 第23-25页 |
·廉租房建设方面 | 第23页 |
·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 | 第23-24页 |
·公共租赁房建设方面 | 第24页 |
·限价房建设方面 | 第24-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政策效果有限 | 第25页 |
·公共资金投入不足 | 第25-26页 |
·土地供应不合理 | 第26页 |
·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制度存在严重漏洞 | 第26-27页 |
·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第27-32页 |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27-28页 |
·委托-代理问题 | 第28-29页 |
·基于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 | 第29-30页 |
·从利益集团理论看中国保障性住房中地方政府的作为问题 | 第30-32页 |
第4章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经验 | 第32-39页 |
·国外有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 | 第32-36页 |
·德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3-34页 |
·日本的住房保障模式 | 第34-35页 |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模式 | 第35-36页 |
·国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索——香港模式和重庆模式 | 第36-39页 |
·香港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7-38页 |
·重庆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 | 第38-39页 |
第5章 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对策思考 | 第39-44页 |
·未来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 | 第39-40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40-44页 |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第40页 |
·明确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地方政府的公共性 | 第40-41页 |
·完善相应的体制和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 | 第42页 |
·完善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 | 第42-43页 |
·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谢辞 | 第48-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