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3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文献回顾及启示 | 第19-26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2页 |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22-26页 |
·当前研究成果的启示 | 第26页 |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32-37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55页 |
·常见避税行为产生的理论根据 | 第37-41页 |
·关联交易行为的理论基础:内部化理论 | 第37-38页 |
·资本弱化避税的理论基础:MM理论 | 第38-40页 |
·受控外国企业避税的理论基础:税收套利理论 | 第40-41页 |
·特别纳税调整的法理基础 | 第41-48页 |
·不完备契约理论 | 第41-44页 |
·法律不完备理论 | 第44-47页 |
·实质课税原则 | 第47-48页 |
·不完备契约视角的特别纳税调整博弈分析 | 第48-53页 |
·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税收契约关系 | 第48页 |
·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 | 第48-50页 |
·税企博弈模型 | 第50-51页 |
·博弈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的制度变迁与现状分析 | 第55-77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制度变迁 | 第55-57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反避税的制度变迁 | 第57-60页 |
·企业所得税统一并轨之前的反避税规定 | 第58-59页 |
·《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59-60页 |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渊源 | 第60页 |
·《企业所得税法》“特别纳税调整”内容解析 | 第60-63页 |
·特别纳税调整税制的逻辑链条 | 第60-61页 |
·特别纳税调整税制对以往规章制度的细化 | 第61-62页 |
·特别纳税调整税制新增的制度 | 第62页 |
·特别纳税调整税制对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 | 第62-63页 |
·企业所得税法及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反避税特点分析 | 第63-64页 |
·关于税务筹划和特别纳税调整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64-75页 |
·问卷调查背景和目的 | 第64页 |
·调查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64-66页 |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66-75页 |
·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特别纳税调整办法的不完备性研究 | 第77-101页 |
·关联交易管理的不完备性分析 | 第77-89页 |
·关联申报的不完备性 | 第78-81页 |
·同期资料管理的不完备性 | 第81-82页 |
·成本分摊协议的不完备性 | 第82-86页 |
·预约定价安排的不完备性 | 第86-88页 |
·转让定价方法的不完备性 | 第88-89页 |
·资本弱化管理的不完备性分析 | 第89-91页 |
·受控外国企业管理的不完备性分析 | 第91-95页 |
·一般反避税条款的不完备性分析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企业所得税“合理性原则”的分析判断与案例研究 | 第101-129页 |
·“合理性原则”概述 | 第101-102页 |
·“合理性原则”在新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应用 | 第102-104页 |
·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应用“合理性原则”的情况 | 第102-103页 |
·新企业所得税法应用“合理性原则”的情况 | 第103-104页 |
·税前扣除项目中“合理的支出”的分析判断 | 第104-107页 |
·“合理的支出”的基本判断 | 第104-105页 |
·判断“合理的支出”的一个案例 | 第105-107页 |
·税前扣除项目中“合理的工资薪金”的分析判断 | 第107-115页 |
·“合理的工资薪金”的基本判断 | 第107-108页 |
·“合理的工资薪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108-115页 |
·税前扣除项目中“合理的借款费用”的分析判断 | 第115-117页 |
·受控外国企业管理中“合理的经营需要”的分析判断 | 第117-118页 |
·一般反避税条款中“合理商业目的”的分析判断 | 第118-127页 |
·“合理商业目的”的基本判断 | 第118-121页 |
·判断“合理商业目的”的一个案例 | 第121-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6章 税制改革及特别纳税调整措施对企业常见避税方式的影响 | 第129-152页 |
·对纳税人利用外资身份避税的影响 | 第129-134页 |
·新税法对利用外资身份避税行为的影响方式 | 第129-131页 |
·我国投资目的地和投资来源地情况分析 | 第131-134页 |
·对企业登记注册地点避税筹划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新税法对企业利用不同投资地点避税行为的影响方式 | 第134-135页 |
·税制变革前后东中西部地区吸收投资情况分析 | 第135-138页 |
·对转让定价避税方式的影响 | 第138-142页 |
·新税法对转让定价避税行为的影响方式 | 第138-140页 |
·上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情况分析 | 第140-142页 |
·对资本弱化避税方式的影响 | 第142-145页 |
·新税法对资本弱化避税行为的影响方式 | 第142-143页 |
·上证上市公司资本弱化情况分析 | 第143-145页 |
·对利用特殊目的公司(SPV)方式避税的影响 | 第145-150页 |
·税务机关对特殊目的公司转让居民企业股权的裁定 | 第145-149页 |
·税务机关对特殊目的公司的反避税立法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7章 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152-168页 |
·研究目的 | 第152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2-159页 |
·国有和民营企业ETR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4-155页 |
·各地区ETR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5-157页 |
·各行业ETR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7-159页 |
·回归分析 | 第159-166页 |
·影响上市公司ETR的各因素 | 第159-161页 |
·各因素与ETR的回归结果 | 第161-163页 |
·各因素与ETR回归结果分析 | 第163-166页 |
·实证研究结论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168-179页 |
·研究结论 | 第168-169页 |
·完善特别纳税调整税制促进反避税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169-176页 |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176-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附录 | 第188-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