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情境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情境化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17-23页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情境主义国际 | 第17-18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场所精神理论 | 第19页 |
·实践 | 第19-22页 |
·康斯坦特“新巴比伦”规划 | 第19-20页 |
·情境化设计核心理念 | 第20-21页 |
·情境化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情境化设计表达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步行街情境主题 | 第23-44页 |
·步行街情境概述 | 第23-29页 |
·步行街与情境 | 第23页 |
·国外步行街情境模式 | 第23-28页 |
·国内步行街的发展 | 第28-29页 |
·步行街的情境要素 | 第29-34页 |
·物质要素 | 第29-33页 |
·人文要素 | 第33-34页 |
·步行街的情境主题 | 第34-43页 |
·商业购物主题 | 第35-38页 |
·休闲娱乐主题 | 第38-41页 |
·文化旅游主题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步行街情境生成——尺度 | 第44-51页 |
·关于尺度 | 第44页 |
·物质尺度 | 第44-46页 |
·行人尺度 | 第46-50页 |
·视线范围的影响 | 第46-47页 |
·街道空间形式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步行街情境塑造——界面 | 第51-63页 |
·关于界面 | 第51页 |
·跳跃情境的演奏 | 第51-55页 |
·铺装 | 第51-54页 |
·高差处理 | 第54-55页 |
·纵向情境的表达 | 第55-62页 |
·硬性界面 | 第55-58页 |
·柔性界面 | 第58-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步行街情境共鸣——景观 | 第63-72页 |
·情境化的景观要素 | 第63-68页 |
·驻足空间——座椅 | 第63-64页 |
·标志空间——标志物 | 第64-65页 |
·趣味空间——市政设施 | 第65-66页 |
·呼吸空间——绿化、水体 | 第66页 |
·对话空间——雕塑 | 第66-67页 |
·缤纷空间——色彩 | 第67-68页 |
·灯火阑珊——照明 | 第68页 |
·步行街的情境呼应 | 第68-71页 |
·活动参与 | 第68-69页 |
·活动创造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步行街情境化设计案例分析 | 第72-83页 |
·背景介绍 | 第72页 |
·王城历史街区情境要素分析 | 第72-73页 |
·物质要素 | 第72-73页 |
·人文要素 | 第73页 |
·总体情境建构 | 第73-75页 |
·王城商业区 | 第74页 |
·左岸休闲区 | 第74-75页 |
·及第文化区 | 第75页 |
·承运养生区 | 第75页 |
·建筑情境塑造 | 第75-78页 |
·现有情境元素 | 第75-76页 |
·营造手法 | 第76-78页 |
·景观情境共鸣 | 第78-82页 |
·以商聚人 | 第79页 |
·以乐悦人 | 第79-80页 |
·以文怡人 | 第80-81页 |
·以养颐人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3-8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