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基本概念 | 第12-17页 |
·文化及文化产业 | 第12-14页 |
·区域文化产业 | 第14-15页 |
·动力及动力机制 | 第15-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第18页 |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26-41页 |
·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26-33页 |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6-29页 |
·英法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9-31页 |
·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1-33页 |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33-39页 |
·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特征 | 第33-35页 |
·国内主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41-50页 |
·资源优势力 | 第41-43页 |
·历史文化资源:以古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 | 第41页 |
·红色文化资源:以长征、川陕革命根据地和伟人故里为代表 | 第41-42页 |
·民族文化资源:以藏、羌、彝民族文化为代表 | 第42页 |
·重建文化资源: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为代表 | 第42-43页 |
·产业协同发展力 | 第43-46页 |
·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大 | 第43页 |
·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3页 |
·高科技的产业带动作用 | 第43-44页 |
·人才创造力 | 第44页 |
·“5+2”重点产业发展格局引领发展 | 第44-45页 |
·产业园区的规模化建设 | 第45页 |
·多元化产业结构 | 第45页 |
·“一核四带”的未来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 第45-46页 |
·政策推动力 | 第46-48页 |
·政策互动合力、形成体系 | 第46-47页 |
·体制创新从根本上解除束缚 | 第47页 |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四川文化产业动力机制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50-60页 |
·选择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51页 |
·四川省文化产业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 第51-59页 |
·纵向比较 | 第51-54页 |
·横向比较 | 第54-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完善四川文化产业动力机制的基本路径选择 | 第60-65页 |
·合理利用规制手段,继续加强政府引导 | 第60页 |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文化融资渠道 | 第60-61页 |
·挖掘文化需求潜力,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 第61-62页 |
·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极,形成立体式产业布局 | 第62页 |
·创新文化品牌,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 第62-63页 |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西部文化人才高地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