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人格特质综述 | 第9-10页 |
| ·应激性生活事件综述 | 第10-11页 |
| ·应付方式综述 | 第11页 |
| ·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 ·心理测量法 | 第13-14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4页 |
| ·测验程序 | 第14-15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5-33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的人格特质现状 | 第15-18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的人格特质现状 | 第15-16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各维度的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 ·不同性别的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 | 第17页 |
| ·不同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 | 第17-18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所感受的生活事件应激量现状 | 第18-19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所感受的生活事件应激量现状 | 第18页 |
| ·不同性别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所感受的生活事件应激量的差异 | 第18-19页 |
| ·不同专业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所感受的生活事件应激量的差异 | 第19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的应付方式的现状 | 第19-20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应付方式的现状 | 第19页 |
| ·不同性别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应付方式的差异 | 第19-20页 |
| ·不同专业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应付方式的差异 | 第20页 |
|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 第20-26页 |
|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与应激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20-21页 |
|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 第21页 |
|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 第21页 |
|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对应付方式的作用机制 | 第21-26页 |
| ·沈阳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 第26-33页 |
|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与应激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26-27页 |
|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 第27页 |
|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 第27页 |
| ·沈阳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对应付方式的作用机制 | 第27-33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3-40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的人格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的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应付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 ·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对不同应付方式的作用机制 | 第37-40页 |
| 5 结论及建议 | 第40-43页 |
| ·结论 | 第40页 |
| ·建议 | 第40-43页 |
|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第40页 |
| ·加强人格辅导 | 第40-42页 |
| ·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 第42页 |
| ·提高自我效能 | 第42-43页 |
| 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