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非正常上访的形成、现状与表现形式 | 第18-33页 |
第一节 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 | 第18-22页 |
一、信访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8-20页 |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信访制度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 第22-24页 |
一、政治参与功能 | 第22页 |
二、权利救济功能 | 第22-23页 |
三、民意收集与中转功能 | 第23页 |
四、利益与愿望表达功能 | 第23-24页 |
五、纠纷解决功能 | 第24页 |
第三节 非正常上访的成因及运行特征 | 第24-31页 |
一、非正常上访的现状 | 第25页 |
二、非正常上访的事由 | 第25页 |
三、非正常上访的成因 | 第25-28页 |
四、非正常上访的特征 | 第28-31页 |
第四节 非正常上访——社会矛盾焦点 | 第31-33页 |
一、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 | 第31页 |
二、政绩与"以人为本" | 第31-32页 |
三、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的能力分析 | 第33-49页 |
第一节 县级政府的地位与职权 | 第34-35页 |
一、县级政府的现状 | 第34页 |
二、县级政府的地位与职权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县级政府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与外显形式 | 第35-43页 |
一、县级政府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 | 第36-39页 |
二、县级政府能力的外显形式 | 第39-41页 |
三、县级政府能力内部构成要素与外显形式的关系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县级政府职能模式与政府能力的关系 | 第43-45页 |
一、"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与县级政府能力 | 第43-44页 |
二、"有限型政府"职能模式与县级政府能力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的能力现状与问题 | 第45-49页 |
一、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的能力结构不尽合理 | 第45-47页 |
二、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能力的制约机制有待完善 | 第47-48页 |
三、县级政府"软"能力有待提升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提升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能力的路径 | 第49-61页 |
第一节 转变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的管理观念 | 第50-52页 |
一、视非正常上访者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 第50-51页 |
二、注重"预访"而不是"治访" | 第51页 |
三、化解矛盾、回应民意,以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为目标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提高县级政府公务员的素质 | 第52-57页 |
一、完善县级政府公务员的学习与培训机制 | 第52-53页 |
二、深化与健全县级公务员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 | 第53页 |
三、提升县级政府公务员的"软能力" | 第53-57页 |
第三节 改善和优化县级政府应对非正常上访的环境 | 第57-59页 |
一、加强信访制度程序化与法制化建设 | 第57-58页 |
二、培养基于道德、责任的政府文化 | 第58-59页 |
三、建立起保护弱势群体的机制、创造和谐的社会与人际关系 | 第59页 |
第四节 建立健全信访制度的责任追求机制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