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存在问题及规范发展政策建议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担保理论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主要不足 | 第15-16页 |
2 信用担保机构的重要作用 | 第16-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信用担保机构 | 第16页 |
·融资性担保机构 | 第16页 |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 | 第16页 |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 | 第16-19页 |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第16-18页 |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 第18-19页 |
·信用担保机构的重要作用 | 第19-21页 |
·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19-20页 |
·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 第20页 |
·有助于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 第20页 |
·有助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 第20-21页 |
3 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1-32页 |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试点探索阶段(1998-1999) | 第21页 |
·政策推进阶段(2000-2001) | 第21页 |
·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8) | 第21-22页 |
·规范整顿阶段(2009-至今) | 第22-24页 |
·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现状 | 第24-32页 |
·担保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担保业务规模逐渐增大 | 第24-25页 |
·担保机构规模逐渐增大,实力逐渐增强 | 第25-27页 |
·担保机构投资主体多样化,覆盖区域广泛化 | 第27-28页 |
·担保机构业务种类及涉及行业逐渐增多 | 第28-29页 |
·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 第29-30页 |
·风险分散机制不断完善,再担保分险增信作用明显 | 第30-32页 |
4 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2-42页 |
·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2-39页 |
·担保机构定位不准 | 第32页 |
·担保机构监管不足 | 第32-33页 |
·担保放大倍数不足,担保能力有限 | 第33-34页 |
·担保机构业务经营不规范 | 第34-36页 |
·担保机构盈利能力较弱 | 第36页 |
·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担保机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担保机构资本补偿机制不完善 | 第38-39页 |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9-42页 |
·主营业务边缘化,非法吸存、非法放贷现象严重 | 第39-40页 |
·内控不严,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 第40页 |
·准入门槛较低,担保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 第40页 |
·监管真空,直接导致非法经营 | 第40-42页 |
5 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政策建议 | 第42-54页 |
·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政策建议 | 第42-51页 |
·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 | 第42页 |
·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 | 第42-43页 |
·改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环境 | 第43-44页 |
·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行为 | 第44-45页 |
·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银担合作机制 | 第46-48页 |
·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48-49页 |
·建立担保联盟,发挥担保合力 | 第49-51页 |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明确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 | 第51页 |
·规范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 | 第51页 |
·规范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 | 第51-52页 |
·明确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