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利率政策及其宏观效应的比较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美国的利率政策实践 | 第14-22页 |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美国利率政策 | 第14-15页 |
·二战以前的美国利率政策 | 第14页 |
·50-70年代的低利率政策 | 第14-15页 |
·80年代起的高利率政策 | 第15页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性利率政策 | 第15-22页 |
·1994-2000年新经济时代的利率政策 | 第16-17页 |
·2001-2003年的减息周期 | 第17-18页 |
·2004-2006年的加息周期 | 第18-20页 |
·2007年至今的减息周期 | 第20-22页 |
3 中国的利率政策实践概况 | 第22-28页 |
·1984-1989年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22页 |
·1990-1991年的利率下降阶段 | 第22-23页 |
·1992-1995年的利率上升时期 | 第23页 |
·1996-2004年的利率下降时期 | 第23-24页 |
·2004-2007年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24-25页 |
·2008年的利率下调时期 | 第25-26页 |
·2010年至今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26-28页 |
4 中美利率政策的宏观效应比较 | 第28-46页 |
·中国利率政策的宏观效应 | 第28-39页 |
·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 第29-31页 |
·利率与CPI的关系 | 第31-34页 |
·利率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 第34-37页 |
·利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中国利率政策宏观效应总结 | 第38-39页 |
·美国利率政策的宏观效应 | 第39-46页 |
·联邦基金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 第40-42页 |
·联邦基金利率与CPI的关系 | 第42-43页 |
·联邦基金利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 第43-45页 |
·美国利率政策宏观效应总结 | 第45-46页 |
5 中美利率政策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6-52页 |
·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 | 第46-47页 |
·美国的市场化利率 | 第46页 |
·中国的"双轨制"利率 | 第46-47页 |
·利率传导机制不同 | 第47-48页 |
·美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47-48页 |
·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48页 |
·微观经济主体的敏感程度不同 | 第48-50页 |
·美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 | 第48-49页 |
·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 | 第49-50页 |
·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不同 | 第50-52页 |
·美联储的地位 | 第50-51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 | 第51-52页 |
6 提高中国利率政策效果的政策建议 | 第52-58页 |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52-53页 |
·正确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 第52页 |
·确立SHIBOR为中央银行的目标利率 | 第52-53页 |
·继续放宽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 第53页 |
·谨慎推进存款利率改革 | 第53页 |
·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53-55页 |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 第54页 |
·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具体措施 | 第54-55页 |
·改善利率政策实施的微观基础 | 第55-57页 |
·提高中小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 | 第55-56页 |
·提高居民消费和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 | 第56-57页 |
·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