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形式与风格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创作背景 | 第11-17页 |
| ·波兰电影概况 | 第11-12页 |
| ·政治巨变后的波兰电影 | 第12-14页 |
| ·创作群体“波兰电影学派”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波兰电影导演群体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 第17-22页 |
| ·安杰伊瓦伊达 | 第17-19页 |
| ·克里斯托夫·扎努西 | 第19-20页 |
| ·阿格尼卡霍兰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创作历程 | 第22-30页 |
| ·国内早期纪录片 | 第24-25页 |
| ·国内剧情片的试验 | 第25-27页 |
| ·与法国合资的剧情片 | 第27-28页 |
|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作者电影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形式 | 第30-39页 |
| ·形式与经验——捕捉生活细节 | 第30-32页 |
| ·形式与情感——悲观主义 | 第32-34页 |
| ·形式与意义——象征意义 | 第34-39页 |
| 第五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风格 | 第39-51页 |
| ·作者电影的镜像呈现 | 第39-42页 |
| ·纪实风格和表现主义 | 第42-43页 |
| ·色彩的表征作用 | 第43-47页 |
| ·对宗教的质疑 | 第47-49页 |
| ·对生命及价值的探讨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