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铁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工区范围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地温场特征 | 第12-2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12页 |
·气象、水文 | 第12-13页 |
·地貌 | 第1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17页 |
·莫霍面和居里面埋深 | 第15-16页 |
·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断裂活动特征 | 第17-18页 |
·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特征 | 第18-21页 |
·岩浆活动时期及规模 | 第18-21页 |
·岩浆岩分布 | 第21页 |
·地温场特征 | 第21-24页 |
·大地热流值特征 | 第21-23页 |
·热储温度特征 | 第23-24页 |
·影响地温分布的因素 | 第24-25页 |
·莫霍面埋深对地温分布的影响 | 第24-25页 |
·深大断裂对地温分布的影响 | 第25页 |
·花岗岩体分布对地温分布的影响 | 第25页 |
·其他因素对地温分布的影响 | 第25页 |
·区内地温场特征综合认识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热储沉积特征以及沉积相 | 第26-32页 |
·区域的沉积背景和地层 | 第26-28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6页 |
·地层 | 第26-2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8-31页 |
·齐 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28页 |
·齐 2 井单井相分析 | 第28-29页 |
·齐 3 井单井相分析 | 第29页 |
·平面砂体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综合认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热储物性特征及识别 | 第32-39页 |
·热储的岩石学特征 | 第32-33页 |
·有效热储层的识别 | 第33-34页 |
·热储的定性识别 | 第33页 |
·有效热储定量识别 | 第33-34页 |
·研究区热储物性分布规律 | 第34-38页 |
·纵向预测 | 第34页 |
·平面预测 | 第34-38页 |
·综合认识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研究区热储组合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39-48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9-40页 |
·平面水文地质作用单元划分 | 第39页 |
·剖面水文地质作用带划分 | 第39-40页 |
·研究区热储组合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热储组合划分 | 第40页 |
·水的补给区 | 第40-41页 |
·泄水区分析 | 第41页 |
·水的运移通道、方向及动力 | 第41-42页 |
·研究区水质评价及水化学场特征 | 第42-45页 |
·水的化学组成及其垂直分带性 | 第42-43页 |
·水矿化度及水型分布 | 第43-44页 |
·热储水质特征 | 第44-45页 |
·水文地质演化史 | 第45-47页 |
·水文地质旋回划分 | 第4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47页 |
·综合认识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热储自然产能预测及资源评价 | 第48-53页 |
·热储单井自然产能预测模型 | 第48页 |
·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地热水资源量的预测模型 | 第49页 |
·水井井口温度 | 第49-50页 |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评价参数 | 第50页 |
·评价标准 | 第50页 |
·分类评价原则 | 第50-52页 |
·评价结果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详细摘要 | 第5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