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民工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对代际流动的作用--以苏北杨里村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选题背景与缘起第9-10页
     ·选题的背景第9页
     ·选题的缘起第9-1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主要文献回顾第10-15页
     ·外国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分析第10-11页
     ·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分析第11-12页
     ·国外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理论第12-14页
     ·国内关于代际流动的研究第14-15页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研究设计第15-21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15-17页
     ·社会资本第15-16页
     ·民工社会资本第16-17页
     ·代际流动第17页
   ·研究设计第17-21页
     ·社会资本概念的操作化第17-18页
     ·调查对象的选取第18页
     ·调查方法第18-19页
     ·调查地情况第19页
     ·样本的特征第19-21页
第三章 民工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第21-30页
   ·民工社会资本的状况第21-23页
     ·初级资本第21-22页
     ·次级资本第22-23页
   ·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机制第23-26页
     ·强关系的维护和积累第24-25页
     ·弱关系的拓展和延伸第25-26页
     ·自我学习与强弱关系的转化第26页
   ·影响社会资本自我积累的因素第26-30页
     ·个人努力对积累的影响第27页
     ·经济地位对积累的影响第27-28页
     ·社会声望对积累的影响第28-30页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代际流动的差异第30-37页
   ·代际流动的一般特点第30-31页
   ·代际差异第31-34页
     ·经济地位的差异第31-32页
     ·社会声望差异第32-33页
     ·职业差异第33-34页
   ·社会资本对代际差异的影响第34-37页
     ·教育因素第34页
     ·关系因素第34-35页
     ·人生经历第35-37页
第五章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作用第37-48页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基础第37-41页
     ·交往第37-38页
     ·信任第38-40页
     ·互助第40-41页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作用第41-46页
     ·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第41-43页
     ·对社会声望方面的影响第43-45页
     ·对职业影响第45-46页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限制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落“单位化”社会功能及其风险性研究--C、J两市城乡结合部为例
下一篇:过渡金属掺杂ZnO结构、光学性质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