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对代际流动的作用--以苏北杨里村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与缘起 | 第9-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主要文献回顾 | 第10-15页 |
·外国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分析 | 第10-11页 |
·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分析 | 第11-12页 |
·国外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理论 | 第12-14页 |
·国内关于代际流动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社会资本 | 第15-16页 |
·民工社会资本 | 第16-17页 |
·代际流动 | 第17页 |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社会资本概念的操作化 | 第17-18页 |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8页 |
·调查方法 | 第18-19页 |
·调查地情况 | 第19页 |
·样本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民工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 | 第21-30页 |
·民工社会资本的状况 | 第21-23页 |
·初级资本 | 第21-22页 |
·次级资本 | 第22-23页 |
·社会资本的自我积累机制 | 第23-26页 |
·强关系的维护和积累 | 第24-25页 |
·弱关系的拓展和延伸 | 第25-26页 |
·自我学习与强弱关系的转化 | 第26页 |
·影响社会资本自我积累的因素 | 第26-30页 |
·个人努力对积累的影响 | 第27页 |
·经济地位对积累的影响 | 第27-28页 |
·社会声望对积累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代际流动的差异 | 第30-37页 |
·代际流动的一般特点 | 第30-31页 |
·代际差异 | 第31-34页 |
·经济地位的差异 | 第31-32页 |
·社会声望差异 | 第32-33页 |
·职业差异 | 第33-34页 |
·社会资本对代际差异的影响 | 第34-37页 |
·教育因素 | 第34页 |
·关系因素 | 第34-35页 |
·人生经历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作用 | 第37-48页 |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基础 | 第37-41页 |
·交往 | 第37-38页 |
·信任 | 第38-40页 |
·互助 | 第40-41页 |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作用 | 第41-46页 |
·对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41-43页 |
·对社会声望方面的影响 | 第43-45页 |
·对职业影响 | 第45-46页 |
·社会资本对代际流动的限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