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互连材料的发展 | 第14-17页 |
| ·传统工艺中铝Al 的应用 | 第15页 |
| ·现代工艺中铜Cu 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未来工艺中银Ag 的应用 | 第16-17页 |
| ·薄膜制备技术 | 第17-18页 |
| ·前驱体的发展与设计 | 第18-20页 |
| ·Ag 前驱体发展 | 第18-20页 |
| ·前驱体的设计要求 | 第2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有机膦稳定的丁二酰亚胺银(Ι)配合物(前驱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51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9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试剂的纯化 | 第25页 |
| ·Ag_2O 的合成 | 第25-26页 |
| ·丁二酰亚胺银的合成 | 第26页 |
| ·银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29页 |
| ·合成Ph_3P·AgNC_4H_4O_2(2a) | 第27页 |
| ·合成(Ph_3P)_2·AgNC_4H_4O_2(2b) | 第27-28页 |
| ·合成(Ph_3P)_3·AgNC_4H_4O_2(2c) | 第28页 |
| ·合成(EtO)_3P·AgNC_4H_4O_2(2d) | 第28页 |
| ·合成[(EtO)_3P]_2·AgNC_4H_4O_2(2e) | 第28-29页 |
| ·合成[(EtO)_3P]_3·AgNC_4H_4O_2(2f)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51页 |
| ·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测试分析 | 第30-51页 |
| ·核磁共振 | 第30-31页 |
| ·红外光谱 | 第31-32页 |
|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32-42页 |
| ·热分析 | 第42-51页 |
| 第三章 有机膦稳定的N-羟基丁二酰亚胺银(Ι)配合物(前驱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71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7页 |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 ·试剂及药品的纯化 | 第53-54页 |
| ·N-羟基丁二酰亚胺的合成 | 第54页 |
| ·N-羟基丁二酰亚胺银的合成 | 第54页 |
| ·银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4-57页 |
| ·合成Ph_3P·AgO_3C_4H_4N(3a) | 第55-56页 |
| ·合成(Ph_3P)_2·AgO_3C_4H_4N(3b) | 第56页 |
| ·合成(EtO)_3P·AgO_3C_4H_4N(3c) | 第56页 |
| ·合成[(EtO)_3P]2·AgO_3C_4H_4N(3d) | 第56-57页 |
| ·合成[(MeO)_3P]·AgO_3C_4H_4N(3e) | 第57页 |
| ·合成[(MeO)_3P]_2·AgO_3C_4H_4N(3f)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 ·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57-59页 |
| ·配体的合成方案 | 第57-58页 |
| ·配合物的合成方案 | 第58-59页 |
| ·测试分析 | 第59-71页 |
| ·核磁共振 | 第59-60页 |
| ·红外光谱 | 第60-62页 |
| ·热分析 | 第62-71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