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世纪新疆与河西地区禅窟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9-14页 |
| ·禅窟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禅窟研究的时空界定 | 第11-14页 |
| ·时间界定 | 第11-13页 |
| ·空间界定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禅窟的分布 | 第14-21页 |
| ·新疆地区 | 第15-19页 |
| ·古龟兹地区 | 第15-17页 |
| ·古高昌地区 | 第17-18页 |
| ·古焉耆地区 | 第18-19页 |
| ·河西地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禅窟的形制及演变 | 第21-40页 |
| ·新疆地区 | 第21-32页 |
| ·寺院式禅窟 | 第21-23页 |
| ·石窟式禅窟 | 第23-32页 |
| ·河西地区 | 第32-40页 |
| ·无禅室 | 第32-33页 |
| ·有禅室 | 第33-40页 |
| 第四章 禅窟的比较 | 第40-45页 |
| ·相同点 | 第40-41页 |
| ·相异点 | 第41-43页 |
| ·异同点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 ·地域因素 | 第43页 |
| ·政治因素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禅窟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45-53页 |
| ·禅窟渊源 | 第45-46页 |
| ·禅窟与禅观 | 第46-47页 |
| ·禅窟与寺院 | 第47-50页 |
| ·禅窟与石窟寺 | 第47-49页 |
| ·禅窟与地面寺院 | 第49-50页 |
| ·禅窟与佛教文化 | 第50-53页 |
| ·两地的佛法思想 | 第50-51页 |
| ·两地禅法的流布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