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问题提出 | 第8-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 | 第9-10页 |
| ·关于学业求助的研究 | 第10-13页 |
| ·关于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目的 | 第14页 |
| ·意义 | 第14-15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15-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简称PSSS) | 第17页 |
| ·学业求助量表 | 第17-18页 |
| ·研究设计 | 第18-19页 |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19-20页 |
| 3 干预实验 | 第20-32页 |
| ·干预的理论与依据 | 第20-23页 |
| ·群体动力学 | 第20-21页 |
| ·人际沟通理论 | 第21页 |
| ·内观疗法 | 第21-22页 |
| ·求助与认知 | 第22-23页 |
| ·领悟社会支持 | 第23页 |
| ·干预目标 | 第23页 |
| ·干预内容 | 第23-24页 |
| ·干预过程 | 第24-30页 |
| ·活动单元设置 | 第24-27页 |
| ·干预方法 | 第27-28页 |
| ·实施步骤 | 第28-30页 |
| ·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30页 |
| ·干预原则 | 第30-32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32-37页 |
| ·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的特点 | 第32-33页 |
| ·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态度与行为的性别特征 | 第32页 |
| ·非流动与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态度与行为的特征 | 第32-33页 |
| ·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相关 | 第33-34页 |
| ·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之间的相关 | 第33页 |
| ·领悟社会支持和学业求助之间的相关 | 第33-34页 |
| ·干预研究结果 | 第34-35页 |
| ·学业求助态度的变化 | 第34页 |
| ·学业求助行为的变化 | 第34-35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的变化 | 第35页 |
| ·延时后测的结果 | 第35页 |
| ·对照组结果 | 第35-37页 |
| 5 讨论 | 第37-42页 |
| ·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的特点 | 第37-38页 |
| ·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态度与行为的性别特征 | 第37-38页 |
| ·流动与非流动人口子女学业求助态度与行为的特征 | 第38页 |
| ·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态度 | 第38-39页 |
| ·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 | 第38-39页 |
| ·领悟社会支持和学业求助 | 第39页 |
| ·干预实验研究的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 ·学业求助态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 ·学业求助行为的变化 | 第40-41页 |
| ·领悟社会支持的变化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6 教育建议 | 第42-45页 |
| ⑴ 家长 | 第42-43页 |
| ⑵ 教师 | 第43页 |
| ⑶ 学校 | 第43-45页 |
| 7 结论 | 第45-46页 |
| 8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46-47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61页 |
| 附录1 问卷节选 | 第51-53页 |
| 附录2 心理健康课程样例 | 第53-59页 |
| 附录3 心理活动课图片选 | 第59-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
| 详细摘要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