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构架下干旱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总体思路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论文主要创新 | 第13-14页 |
·主要创新 | 第13-14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资源的概念 | 第14页 |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与资源型城市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类型及分布 | 第15-17页 |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资源型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资源产业的理论界定 | 第17-18页 |
·资源产业的结构划分 | 第18页 |
·资源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 第18-19页 |
·资源产业的相关理论--主导产业 | 第19-20页 |
·资源产业结构形成机制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克拉玛依市实现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 第22-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2-31页 |
·克拉玛依的自然状况分析 | 第22-23页 |
·克拉玛依城市状况 | 第23页 |
·克拉玛依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克拉玛依专业技术结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阻碍克拉玛依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分析 | 第31-32页 |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 第31页 |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第31-32页 |
·地方经济实力相对弱小 | 第32页 |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 第32页 |
·克拉玛依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32-33页 |
·克拉玛依作为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 第33-34页 |
·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克拉玛依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34-35页 |
第4章 克拉玛依市实施转型的模式选择 | 第35-40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常用模式 | 第35页 |
·产业延伸模式 | 第35页 |
·产业更新模式 | 第35页 |
·产业复合模式 | 第35页 |
·克拉玛依选择产业转型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克拉玛依市资源开发状况 | 第35-36页 |
·克拉玛依市的区位优劣势分析 | 第36-37页 |
·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 第37-38页 |
·克拉玛依采取三种转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产业延伸模式 | 第38页 |
·产业更新模式 | 第38-39页 |
·复合模式 | 第39页 |
·以复合模式实现克拉玛依的产业转型 | 第39-40页 |
第5章 克拉玛依主导产业选择数学模型分析 | 第40-54页 |
·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层次分析法的由来 | 第40页 |
·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 | 第40页 |
·层次分析法(AHP)特点 | 第40-41页 |
·层次分析法(AHP)的具体步骤 | 第41-44页 |
·明确问题 | 第41页 |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41页 |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41-42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42-43页 |
·层次综合排序 | 第43-44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44页 |
·指标选择 | 第44-46页 |
·市场需求收入弹性指标 | 第45页 |
·产业关联指标 | 第45-46页 |
·技术进步指标 | 第46页 |
·经济效益指标 | 第46页 |
·建立主导产业选择数学模型 | 第46-54页 |
·建立层次模型 | 第47页 |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 第47-54页 |
第6章 克拉玛依城市转型的策略 | 第54-61页 |
·克拉玛依产业转型的战略 | 第54-58页 |
·发展延伸产业,实现多元结构 | 第54-56页 |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 第56-57页 |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第57-58页 |
·克拉玛依实现转型的依托手段 | 第58-60页 |
·用先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第58-59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9页 |
·依托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59-60页 |
·克拉玛依发展展望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表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