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公诉权性质的争论 | 第9-14页 |
(一) 行政权说 | 第9-10页 |
(二) 司法权说 | 第10-12页 |
(三) 准司法权说或双重属性说 | 第12-13页 |
(四) 法律监督权说 | 第13-14页 |
二、公诉权的本质属性及其理由 | 第14-29页 |
(一) 公诉权的历史发展显示出公诉权性质的多样化 | 第14-17页 |
(二) 各国公诉体制及模式的选择彰显公诉权性质的复杂性 | 第17-23页 |
(三) 程序正义的要求决定了公诉权性质的定位 | 第23-25页 |
(四) “去司法性”是公诉权定位的关键 | 第25-29页 |
三、构建我国现代公诉制度的思考 | 第29-47页 |
(一) 职业公诉人制度的构建 | 第30-32页 |
(二) 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剥离 | 第32-34页 |
(三) 公诉人应加强行政性,以利于力量的统一和协调 | 第34-39页 |
(四) 公诉人的当事人化势在必行 | 第39-45页 |
(五) 公诉职能应涵盖刑事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三大领域 | 第45-47页 |
结语 忧思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