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暖温带5种常见灌木对水分和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19页
符号说明第19-21页
第一章 前言第21-37页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1-2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重第21-22页
     ·光环境的异质性和扰动第22-24页
     ·灌木在森林生态系统和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第24-25页
     ·灌木外来物种的引进第25-26页
     ·研究意义第26页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第26-34页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第26-31页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对象第31-34页
   ·研究物种介绍及研究进展第34-37页
     ·研究物种简介第34-35页
     ·研究物种的研究进展第35-3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7-49页
   ·研究区概况第37-38页
   ·研究内容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8页
     ·野外样地的选取及实验设计第39页
     ·大棚内控制实验设计第39-40页
     ·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第40-48页
   ·技术路线第48-49页
第三章 荆条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第49-63页
   ·实验方法第50-53页
     ·实验设计第50页
     ·测量方法第50-53页
     ·数据分析第53页
   ·实验结果第53-55页
     ·水分胁迫对叶片形态指标的影响第53页
     ·水分胁迫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第53-55页
     ·水分胁迫对整株生长指标的影响第55页
     ·水分胁迫对整株生物量产量和分配的影响第55页
   ·讨论第55-62页
   ·结论第62-63页
第四章 荆条对不同光强及变换的光照条件的响应第63-75页
   ·实验方法第64-66页
     ·实验设计第64页
     ·测量方法第64-65页
     ·数据分析第65-66页
   ·实验结果第66-72页
     ·荆条生长力观察第66页
     ·叶性状及生物量对于遮荫的响应第66页
     ·叶性状对于变换的光强的响应第66-71页
     ·生物量及分配对于变换的光强的响应第71-72页
   ·讨论第72-74页
     ·荆条对不同光强的响应第72-73页
     ·荆条对变换的光强的响应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第五章 荆条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叶性状的季节交化第75-90页
   ·实验方法第76-79页
     ·实验设计第76-77页
     ·测量方法第77-79页
     ·数据分析第79页
   ·实验结果第79-82页
     ·环境因子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第79-80页
     ·叶性状的时间变化第80页
     ·叶性状的空间变化第80-82页
   ·讨论第82-89页
   ·结论第89-90页
第六章 荆条与酸枣对光照和水分协同作用的响应第90-108页
   ·实验方法第91-94页
     ·实验设计第91-92页
     ·测量方法第92-93页
     ·数据分析第93-94页
   ·实验结果第94-103页
     ·不同处理下生物物候学观察第94页
     ·叶片形态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第94-96页
     ·茎形态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第96-99页
     ·生长指标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第99页
     ·生物量分配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第99-103页
   ·讨论第103-107页
     ·遮荫和干旱的交互作用第103页
     ·两个物种对光照和水分响应的比较第103-107页
   ·结论第107-108页
第七章 荆条与暖温带其它常见灌木的比较研究第108-127页
   ·实验方法第109-112页
     ·实验设计第109页
     ·测量方法第109-112页
     ·统计分析第112页
   ·实验结果第112-121页
     ·物种间叶片结构性状的比较第112-115页
     ·物种间叶片生理性状的比较第115-120页
     ·生物量分配的比较第120-121页
   ·讨论第121-126页
     ·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策略第121-124页
     ·外来物种的特性第124-125页
     ·物种的分布及演替趋势第125-126页
   ·结论第126-127页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第127-131页
   ·结论第127-129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29页
   ·本研究的不足第129-130页
   ·建议第130-131页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30页
     ·对植被保护和植被重建的建议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5页
致谢第155-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8-160页
实验图片第160-16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2-163页
已发表的SCI论文复印件第163-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CSN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两个典型矿区微生物生态特性及其环境指示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