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厌氧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好氧处理技术 | 第13页 |
1.2.3 生态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 第14-17页 |
1.3.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4页 |
1.3.2 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 | 第14-15页 |
1.3.3 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4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7-20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2.2 进水水质 | 第21页 |
2.3 试验装置 | 第21-23页 |
2.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夏秋季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氮磷资源利用优化研究 | 第24-48页 |
3.1 概述 | 第24-25页 |
3.1.1 试验植物选择及湿地构造 | 第24页 |
3.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3 试验运行条件 | 第25页 |
3.2 湿地系统氮磷去除效果逐月变化 | 第25-29页 |
3.2.1 NH_4~+-N去除逐月变化 | 第26-27页 |
3.2.2 TN去除逐月变化 | 第27-28页 |
3.2.3 TP去除逐月变化 | 第28-29页 |
3.3 控制浸润线深度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29-34页 |
3.3.1 对NH_4~+-N去除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对TN去除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3 对TP去除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运行方式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4-42页 |
3.4.1 进水点切换间隙湿地停运时间的确定 | 第34-36页 |
3.4.2 两种不同进水方式的湿地植物生长及氮磷去除比较 | 第36-39页 |
3.4.3 连续运行与间歇运行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39-42页 |
3.5 沿程分析 | 第42-43页 |
3.6 植物吸收对氮磷去除贡献分析 | 第43-46页 |
3.6.1 植物生长状况 | 第43-44页 |
3.6.2 植物吸收对湿地脱氮除磷贡献分析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冬春季不同植物配置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研究 | 第48-68页 |
4.1 概述 | 第48-49页 |
4.1.1 湿地植物的选择及配置 | 第48-49页 |
4.1.2 试验运行条件 | 第49页 |
4.2 不同植物配置湿地氮磷去除效果逐月变化 | 第49-56页 |
4.2.1 NH_4~+-N去除效果逐月变化 | 第50-51页 |
4.2.2 TN去除效果逐月变化 | 第51-53页 |
4.2.3 TP去除效果逐月变化 | 第53-54页 |
4.2.4 温室大棚的构建对湿地运行情况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浸润线条件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1 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不同运行方式湿地处理效果对比 | 第60-64页 |
4.4.1 单向进水与双向进水湿地处理效果及植物生长状况对比 | 第60-62页 |
4.4.2 连续运行与间歇运行湿地氮磷去除效率对比 | 第62-64页 |
4.5 植物吸收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 第64-66页 |
4.5.1 植物生长状况 | 第64-65页 |
4.5.2 植物全氮、全磷分析 | 第65-66页 |
4.5.3 植物吸收对湿地系统氮磷去除的贡献 | 第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潜流人工湿地氮磷污染物去除过程模型分析 | 第68-74页 |
5.1 概述 | 第68-69页 |
5.2 基于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湿地氮、磷污染物去除过程模拟 | 第69-71页 |
5.2.1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适用性 | 第69页 |
5.2.2 面积去除速率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8页 |
6.1 结论 | 第74-76页 |
6.2 建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