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变刚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引言第10-12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第12-17页
     ·试验研究第12-13页
     ·数值方法研究第13-14页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第14-17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褥垫层的有限元法与筏板的无单元法第19-28页
   ·引言第19-20页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第20页
     ·基本思想第20页
     ·解题步骤第20页
   ·褥垫层有限元分析第20-23页
     ·单元位移函数矩阵第21-22页
     ·几何矩阵第22-23页
     ·单元刚度矩阵第23页
   ·无单元法基本思想第23-25页
     ·插值函数第24页
     ·权函数第24页
     ·计算过程第24-25页
   ·Winkler地基上筏板基础的无单元分析第25-26页
     ·总势能第25-26页
     ·共同作用基本方程第26页
   ·高斯积分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变桩长、桩径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的分析方法第28-44页
   ·引言第28-29页
   ·变桩长、桩径桩-土体系的相互作用分析模式第29-36页
     ·层状地基中单桩与土的相互作用第29-31页
     ·桩与桩的相互作用第31-33页
     ·桩-土、土体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33-34页
     ·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第34-36页
   ·节点布置和土层划分第36-37页
     ·节点布置第36-37页
     ·土层划分第37页
   ·桩土体系的刚度矩阵第37-38页
   ·筏板、褥垫层与桩—土体系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第38-39页
   ·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和特点第39-40页
     ·基本假设第39页
     ·方法特点第39-40页
     ·增量法第40页
   ·变桩长、桩径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分析程序第40-43页
     ·程序功能第40-42页
     ·程序流程图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比较分析第44-54页
   ·引言第44页
   ·模型试验与计算模型第44-48页
     ·模型试验第44-46页
     ·数值计算模型第46-48页
   ·沉降比较分析第48-50页
   ·桩顶反力分析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与桩筏基础比较分析第54-69页
   ·引言第54页
   ·基础模型第54-57页
     ·计算模型第54-55页
     ·场地地质条件第55-57页
   ·复合地基计算结果与桩筏基础计算结果对比第57-68页
     ·沉降的比较分析第57-61页
     ·桩顶反力的比较分析第61-63页
     ·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比较分析第63-67页
     ·桩土荷载分担比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工作机理分析第69-87页
   ·引言第69页
   ·基础方案与计算模型第69-71页
     ·基础方案第69-70页
     ·计算模型第70-71页
   ·均匀布桩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第71-74页
     ·基础沉降第71-72页
     ·桩轴力、桩侧摩阻力与桩顶反力第72-74页
   ·变桩距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第74-77页
     ·基础沉降第75-76页
     ·桩轴力、桩侧摩阻力与桩顶反力第76-77页
   ·变桩距、变桩长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第77-80页
     ·基础沉降第78-79页
     ·桩轴力、桩侧摩阻力与桩顶反力第79-80页
   ·各布桩方案的比较分析第80-85页
     ·沉降对比第80-83页
     ·桩轴力、桩侧摩阻力对比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7章 结论及建议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监督成分分析的图像检索方法研究
下一篇:人体跟踪理论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