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掺杂、合金化和碳包覆优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锂离子电池的简述第10-12页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0-11页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1-12页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电解质第13-14页
     ·隔膜第14页
     ·正极材料第14-15页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进展第15-25页
     ·LiFePO_4的结构及电化学反应机理第16-18页
     ·LiFePO_4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第18-21页
     ·目前LiFePO_4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21-25页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6-30页
   ·实验原料第26页
   ·材料合成第26-27页
     ·Li_(1-x)M_xFePO_4/C(M=Nb,Mg;x=0~0.02)的合成第26-27页
     ·LiFe_(1-x)V_xPO_4/C(x=0.02~0.6)的合成第27页
     ·不同碳源一步固相合成LiFePO_4/C第27页
   ·材料表征第27-28页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8-30页
第三章 一步固相合成锂位掺杂Li_(1-x)M_xFePO_4/C第30-44页
   ·Li_(1-x)Nb_xFePO_4/C的一步固相合成第30-37页
     ·Li_(1-x)Nb_xFePO_4/C的合成与表征第30-31页
     ·Li_(1-x)Nb_xFePO_4/C的SEM和HRTEM分析第31-34页
     ·Li_(1-x)Nb_x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4-37页
   ·Li_(1-x)Mg_xFePO_4的一步固相合成第37-41页
     ·Li_(1-x)Mg_xFePO_4的合成与表征第38-39页
     ·Li_(1-x)Mg_xFePO_4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9-41页
   ·Nb~(5+)和Mg~(2+)掺杂的机理讨论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LiFePO_4中铁位的钒取代合金化第44-58页
   ·LiFe_(1-x)V_xPO_4/C的低合金化(x≤0.06)改性第44-47页
     ·低合金化LiFe_(1-x)V_xPO_4/C的一步固相合成与表征第44-45页
     ·低合金化LiFe_(1-x)V_xPO_4/C的电化学性能第45-47页
   ·以Fe_2O_3为铁源的LiFe_(1-x)V_xPO_4/C的固相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第47-51页
     ·LiFe_(1-x)V_xPO_4/C的一步固相合成与表征第47-48页
     ·LiFe_(1-x)V_xPO_4/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8-51页
   ·以FePO_4为铁源的LiFe_(1-x)V_xPO_4/C的固相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第51-54页
   ·以FeC_2O_4为铁源的LiFe_(1-x)V_xPO_4/C的固相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碳源和烧结温度对LiFePO_4性能的影响第58-70页
   ·碳源对固相合成LiFePO_4/C性能的影响第58-65页
     ·原料的热重分析第58-60页
     ·物相及微观形貌分析第60-63页
     ·不同乙炔黑配比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3-65页
   ·烧结温度对LiFePO_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5-69页
     ·烧结温度和碳源对LiFePO_4/C中碳形态的影响第66-67页
     ·烧结温度和碳源对LiFePO_4/C颗粒形态的影响第67-68页
     ·烧结温度和碳源对LiFePO_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Ⅰ.硕士生学习期间完成的论文第78-80页
附录Ⅱ.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V-Ti-Ni-Zr基双相贮氢电极合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