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自然观研究
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汉代自然观简论 | 第11-17页 |
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 | 第11-14页 |
二、王充“天道自然”的自然观 | 第14-17页 |
第二章 魏晋玄学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69页 |
第一节 贵无论自然观的兴起 | 第21-39页 |
一、从刘劭到何晏 | 第22-28页 |
二、“无”与“道” | 第28-35页 |
三、王弼的自然主义 | 第35-38页 |
四、“圣人”与“无”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阮籍、嵇康的元气论 | 第39-52页 |
一、阮籍的元气论 | 第41-46页 |
二、嵇康的元气论 | 第46-52页 |
第三节 独化与玄冥之境:郭象自然观 | 第52-69页 |
一、从“自生”到“崇有”——向秀与裴頠的自然观 | 第53-58页 |
二、独化与玄冥之境 | 第58-69页 |
第三章 杨泉自然观及其对玄学的批评 | 第69-93页 |
第一节 杨泉的生平及其《物理论》 | 第70-75页 |
一、杨泉生平 | 第70-72页 |
二、杨泉的《物理论》 | 第72-75页 |
第二节 杨泉的自然观 | 第75-88页 |
一、论天 | 第75-81页 |
二、杨泉的大地观 | 第81-85页 |
三、对气象的认识 | 第85-87页 |
四、气——杨泉自然观的核心概念 | 第87-88页 |
第三节 杨泉对玄学的批评 | 第88-93页 |
一、杨泉是魏晋时期元气论的典型代表 | 第88-89页 |
二、南北学风不同及杨泉对玄学的批评 | 第89-93页 |
第四章 《列子》与张湛:玄学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 | 第93-134页 |
第一节 列子、《列子》与张湛 | 第94-106页 |
一、列子考证 | 第94-97页 |
二、《列子》辨伪 | 第97-103页 |
三、张湛生平考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列子》自然观 | 第106-122页 |
一、“道”与“万物” | 第106-108页 |
二、自生说 | 第108-112页 |
三、宇宙的演化 | 第112-113页 |
四、天地与万物 | 第113-116页 |
五、时空的无限性 | 第116-119页 |
六、人与自然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张湛的自然观 | 第122-134页 |
一、群有以至虚为宗 | 第123-125页 |
二、万品以终灭为验 | 第125-127页 |
三、太虚之域 | 第127-130页 |
四、“自然”与人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魏晋神仙道教自然观 | 第134-181页 |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自然观 | 第134-142页 |
一、道教自然观渊源 | 第135-136页 |
二、《太平经》的自然观 | 第136-140页 |
三、《周易参同契》的自然观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葛洪自然观——以《抱朴子内篇》为中心 | 第142-170页 |
一、自然的本原:玄、道、一 | 第144-150页 |
二、万物有灵与炼丹禁忌 | 第150-159页 |
三、葛洪的物类变化观 | 第159-166页 |
四、神仙道教视野中的人与自然 | 第166-170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宇宙学争论与葛洪的宇宙观 | 第170-181页 |
一、盖天说在魏晋南北朝的流变 | 第170-173页 |
二、虞喜的安天论 | 第173-175页 |
三、浑天说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 第175-178页 |
四、葛洪的浑天说 | 第178-181页 |
第六章 佛教自然观传入及其影响 | 第181-214页 |
第一节 佛教自然观简论 | 第181-192页 |
一、对自然界的宏观认识 | 第181-186页 |
二、物质世界的构成元素:四大和五蕴 | 第186-188页 |
三、缘起说 | 第188-190页 |
四、般若空观 | 第190-192页 |
第二节 玄学与般若 | 第192-202页 |
一、本无说 | 第193-196页 |
二、即色义 | 第196-199页 |
三、心无义 | 第199-202页 |
第三节 不真空与物不迁:僧肇的自然观 | 第202-214页 |
一、不真空:自然界的不真实性 | 第202-205页 |
二、物不迁:过去、现在、未来 | 第205-210页 |
三、佛教自然观在魏晋的影响 | 第210-214页 |
第七章 魏晋自然观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214-225页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天象与政治 | 第215-221页 |
一、魏晋的天象与政治 | 第215-218页 |
二、十六国的天象与政治 | 第218-221页 |
第二节 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 第221-225页 |
一、谈“天”之风与天学的发展 | 第221-222页 |
二、玄学与刘徽的数学思想 | 第222-223页 |
三、玄风与学风及其对科学的不利影响 | 第223-225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225-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