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内涵及产生的客观因素 | 第1-11页 |
(一) 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内涵 | 第9-10页 |
(二) 企业监督约束机制产生的客观因素 | 第10-11页 |
二、 不同企业制度下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11-19页 |
(一) 单人业主制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 第11-12页 |
(二) 合伙制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 第12页 |
(三) 公司制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 第12-19页 |
三、 公司监督约束机制的国际比较 | 第19-24页 |
(一) 从产权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1、 美国的经理主权+市场主导型模式 | 第20页 |
2、 日本的员工主权+主银行监督型模式 | 第20-21页 |
3、 德国的职工参与+全能银行主导型模式 | 第21页 |
(二) 从法人治理结构具体形式分析 | 第21-24页 |
1、 股东大会的监督约束强弱有别 | 第21-22页 |
2、 董事会监督制衡功能完整 | 第22-23页 |
3、 监事会监督职能转移 | 第23-24页 |
四、 我国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4-39页 |
(一) 企业改革中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 第24-27页 |
(二) 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9页 |
1、 来自所有者的监督主体模糊 | 第27-31页 |
2、 行政授权削弱了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功能 | 第31-32页 |
3、 公司运作不规范使监督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 第32-34页 |
4、 改革措施不配套或执行不到位使外部监督不力 | 第34-36页 |
5、 市场发育不完善使经营者自律机制没有形成 | 第36-39页 |
五、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39-56页 |
(一) 把机制建设置于国企改革的大局之中 | 第39-40页 |
(二) 构建产权约束机制 | 第40-42页 |
(三) 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42-44页 |
(四) 健全企业监督法规制度体系 | 第44-47页 |
(五)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第47-49页 |
(六) 建立党政监督的新机制 | 第49-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