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粉煤灰处置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atalogue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粉煤灰与环境 | 第14-17页 |
·粉煤灰的成生与成份 | 第14-15页 |
·粉煤灰中的微量元素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粉煤灰处置对生态环境影响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7-18页 |
·国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背景分析 | 第21-23页 |
·电力工业现状与发展规划 | 第21页 |
·城市环境污染状况与预测 | 第21-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样品采集 | 第23-25页 |
·粉煤灰采集 | 第23-24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4页 |
·水样采集 | 第24页 |
·沉积物样采集 | 第24-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6-27页 |
·样品处理 | 第27-29页 |
·全量消化 | 第27页 |
·As、Hg、Se消化 | 第27页 |
·BCR连续提取 | 第27-29页 |
·元素选择 | 第29-31页 |
·土壤中污染元素的选择 | 第29-30页 |
·水域中污染元素的选择 | 第30页 |
·沉积物中污染元素的选择 | 第30-31页 |
·质量控制 | 第31-34页 |
·多元素分析质量控制 | 第31页 |
·BCR质量控制 | 第31-34页 |
4 粉煤灰中微量元素迁移性评价 | 第34-39页 |
·微量元素形态分析 | 第34-38页 |
·不同形态的含量 | 第34-36页 |
·不同形态所占比例及迁移性评价 | 第36-38页 |
·粉煤灰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5 土壤微量元素环境效应评价 | 第39-49页 |
·微量元素总量分析 | 第39-41页 |
·As、Se和Hg浓度分析及空间变化 | 第41-44页 |
·As、Se和Hg浓度分析 | 第41-42页 |
·As、Se和Hg浓度空间变化 | 第42-44页 |
·微量元素浓度变化空间分析 | 第44-45页 |
·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 第45-49页 |
·富集因子评价 | 第45-46页 |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 第46-49页 |
6 水体微量元素环境效应评价 | 第49-60页 |
·微量元素总量分析 | 第49-53页 |
·微量元素浓度变化空间分析 | 第53-57页 |
·高皇灰场周围水域元素含量空间变化 | 第53-55页 |
·上窑灰场周围水域元素含量空间变化 | 第55-57页 |
·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 第57-60页 |
7 沉积物微量元素环境效应评价 | 第60-66页 |
·微量元素总量分析 | 第60-62页 |
·微量元素污染指数评价 | 第62-63页 |
·微量元素生态风险评价 | 第63-66页 |
8 结束语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