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在我国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中国A股的概况 | 第10页 |
·QFII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第二章 QFII投资策略中涉及的概念解释 | 第12-17页 |
·几个基础的财务分析指标 | 第12-14页 |
·我国对QFII的监管 | 第14-15页 |
·资格条件认定高 | 第14页 |
·投资额度要求严格 | 第14页 |
·资金管理政策严格,本金汇出的门槛高 | 第14页 |
·投资品种及可投资行业相对宽松 | 第14页 |
·QFII监管中出现的问题 | 第14-15页 |
·QFII在我国A股市场投资策略的示范效应 | 第15页 |
·推动了A股市场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 第15页 |
·推动了A股市场价值投资的发展 | 第15页 |
·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 第15页 |
·QFII在我国A股市场运作模式和热钱流入 | 第15-17页 |
·经纪模式 | 第15-16页 |
·资产管理模式 | 第16页 |
·以自有资金投资模式 | 第16页 |
·热钱流入模式 | 第16-17页 |
第三章 QFII在我国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分析 | 第17-34页 |
·QFII在我国A股市场的主要投资策略 | 第17-28页 |
·重仓股的选择策略 | 第17-19页 |
(1) 稳定透明的财务状况 | 第17-18页 |
(2) 选择股本中小规模的行业龙头 | 第18页 |
(3) 事件型或者制度变化产生的选股策略 | 第18-19页 |
·建仓和减仓的操作策略 | 第19-25页 |
·QFII在第一个有代表性阶段的建仓策略分析 | 第19-22页 |
·QFII在第二个有代表性阶段减仓策略分析 | 第22-25页 |
·无风险套利策略 | 第25-26页 |
(1) 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发行可分离转债套利 | 第25页 |
(2) 参与即将到期的封转开基金套利 | 第25-26页 |
(3) 扑捉A股市场中具有无风险套利的个股机会 | 第26页 |
·反向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预期的策略 | 第26-27页 |
(1) 跨境监管真空致瑞银在中石油事件中得手 | 第26-27页 |
·同时利用国内外多个市场的投资策略 | 第27-28页 |
(1) 利用A+H股影响投资者预期获利 | 第27-28页 |
·QFII投资策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28-34页 |
·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 第28-30页 |
·QFII对中国普通投资者的影响 | 第28-29页 |
(1) 较强的可操作性 | 第28-29页 |
(2) 关注公司的基本面 | 第29页 |
·QFII对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 第29-30页 |
(1) 如何用全球化的视野看中国股市 | 第29页 |
(2) 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 第29页 |
(3) 如何坚持价值投资 | 第29-30页 |
·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 第30-32页 |
·利用我国QFII政策中的漏洞套利 | 第30页 |
(1) 博弈基金对手盘获利 | 第30页 |
(2) 利用仓位优势和信息披露缺陷获利 | 第30页 |
·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进度 | 第30-31页 |
(1) 如何认识QFII对估值期货的把控能力 | 第30-31页 |
·影响投资者的预期 | 第31-32页 |
·我国台湾地区对QFII监管措施的借鉴 | 第32-34页 |
·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32-33页 |
(1) 月度信息披露 | 第32页 |
(2) 每日信息披露 | 第32页 |
(3) 突发状况下的信息披露 | 第32-33页 |
·持股比例限制 | 第33页 |
·资产配置限制 | 第33页 |
·资金来源的审查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建议 | 第34-37页 |
·QFII投资策略总结 | 第34页 |
·QFII股票投资特征 | 第34页 |
·QFII操作策略特征 | 第34页 |
·对QFII监管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 第34-36页 |
·采取灵活监管手段引导QFII | 第34-35页 |
·可以重点引进的几类境外投资机构 | 第35-36页 |
(1) 已与境内证券机构有合作的外资金融机构 | 第35页 |
(2) 养老(退休)基金 | 第35-36页 |
(3) 保险基金 | 第36页 |
·本课题遗留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