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研究方案 | 第9页 |
| ·完成工作量与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 2 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总体特征 | 第11-18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1-15页 |
| ·岩石建造 | 第11-14页 |
| ·控矿构造 | 第14-15页 |
| ·矿床总体特征 | 第15-18页 |
| 3 控矿构造几何结构 | 第18-25页 |
| ·主干控矿断裂带 | 第18-21页 |
| ·招平断裂带 | 第18-19页 |
| ·大尹格庄断裂 | 第19-21页 |
| ·次级控矿断裂带 | 第21-22页 |
| ·节理、裂隙 | 第22-24页 |
| ·控矿构造系统 | 第24-25页 |
| 4 矿化网络空间结构 | 第25-54页 |
| ·矿体结构特征 | 第25-51页 |
| ·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 ·主要矿体地质特征 | 第27-28页 |
| ·矿体空间结构 | 第28-51页 |
| ·矿化类型及其空间结构 | 第51-53页 |
| ·矿化类型 | 第51-52页 |
| ·矿化空间结构 | 第52-53页 |
| ·矿化网络空间结构模型 | 第53-54页 |
| 5 构造控矿规律 | 第54-61页 |
| ·构造控矿基本样式 | 第54-55页 |
| ·控矿构造组合型式 | 第55-60页 |
| ·多级构造控矿 | 第56页 |
| ·同级构造控矿 | 第56-57页 |
| ·招平断裂带的控制作用 | 第57-59页 |
| ·下盘次级断裂带的控制作用 | 第59-60页 |
| ·裂隙的控矿作用 | 第60页 |
| ·构造控矿模式 | 第60-61页 |
| 6 矿体定位预测 | 第61-67页 |
| ·矿体定位空间 | 第61-65页 |
| ·主矿体定位于招平断裂带内 | 第61-62页 |
| ·一定规模的NEE 向次级断裂 | 第62页 |
| ·与招平断裂主裂面平行的次级断裂 | 第62页 |
| ·招平断裂带与其分支组成的的“y”字型构造 | 第62-63页 |
| ·多条NE 与NW 向断裂交汇而成的菱形区是成矿有利位置 | 第63页 |
| ·矿体常定位于构造岩和断层泥厚大部位 | 第63-65页 |
| ·已知矿体NE 侧伏方向是矿体最有利的定位空间 | 第65页 |
| ·成矿预测 | 第65-67页 |
| 7 结论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