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2页 |
·气候变化概述 | 第14-20页 |
·气温 | 第14-17页 |
·降水 | 第17-19页 |
·气候变化未来趋势 | 第19-20页 |
·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 | 第20-28页 |
·概述 | 第20-21页 |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 第21-23页 |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第23-28页 |
·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江淮地区稻麦的生产情况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8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资料来源 | 第34-35页 |
·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江淮地区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 第38-76页 |
·年热量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38-42页 |
·温度 | 第38-40页 |
·积温 | 第40-42页 |
·年热量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42-50页 |
·温度 | 第42-48页 |
·积温 | 第48-50页 |
·冬小麦生长季热量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50-55页 |
·温度 | 第50-54页 |
·积温 | 第54-55页 |
·冬小麦生长季热量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55-63页 |
·温度 | 第55-61页 |
·积温 | 第61-63页 |
·冬小麦理论播种期空间演变特征 | 第63-65页 |
·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65-68页 |
·温度 | 第65-67页 |
·积温 | 第67-68页 |
·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68-74页 |
·温度 | 第68-73页 |
·≥10℃积温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江淮地区降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 第76-98页 |
·年降水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76-79页 |
·全年降水量 | 第76-77页 |
·降水强度 | 第77-78页 |
·干燥度 | 第78页 |
·连续5天降水量 | 第78-79页 |
·年降水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79-82页 |
·降水量 | 第79-80页 |
·降水强度 | 第80-82页 |
·冬小麦生长季降水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82-85页 |
·降水量 | 第82页 |
·降水日数 | 第82-83页 |
·降水强度 | 第83页 |
·冬小麦小麦生长季后期降水量 | 第83-84页 |
·冬小麦生长季后期连阴雨平均次数 | 第84-85页 |
·冬小麦生长季水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85-90页 |
·降水量 | 第85-86页 |
·降水日数 | 第86-87页 |
·冬小麦生长季后期降水量 | 第87-88页 |
·冬小麦生长季后期连阴雨次数 | 第88-90页 |
·水稻生长季降水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90-92页 |
·降水量 | 第90页 |
·降水日数 | 第90-91页 |
·降水强度 | 第91-92页 |
·水稻生长季后期降水量 | 第92页 |
·水稻生长季降水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92-96页 |
·降水量 | 第92-93页 |
·降水日数 | 第93-95页 |
·水稻生长季后期降水量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江淮地区辐射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 第98-116页 |
·年辐射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98-100页 |
·日照时数 | 第98-99页 |
·太阳辐射 | 第99-100页 |
·年光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100-102页 |
·日照时数 | 第100-101页 |
·太阳辐射 | 第101-102页 |
·冬小麦生长季光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102-104页 |
·日照时数 | 第102-103页 |
·太阳辐射 | 第103-104页 |
·冬小麦生长季后期日照时数 | 第104页 |
·冬小麦生长季光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104-108页 |
·日照时数 | 第104-106页 |
·太阳辐射 | 第106-107页 |
·小麦生长季后期日照时数 | 第107-108页 |
·水稻生长季光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 第108-110页 |
·日照时数 | 第108-109页 |
·太阳辐射 | 第109-110页 |
·水稻生长季后期日照时数 | 第110页 |
·水稻生长季光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 第110-114页 |
·日照时数 | 第110-112页 |
·太阳辐射 | 第112-113页 |
·水稻生长季后期日照时数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冬小麦和水稻生产潜力演变特征 | 第116-132页 |
·作物生产潜力计算 | 第117-118页 |
·光合生产潜力 | 第117页 |
·光温生产潜力 | 第117页 |
·气候生产潜力 | 第117-118页 |
·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 | 第118-123页 |
·冬小麦生产潜力时间演变特征 | 第118-119页 |
·江淮地区冬小麦不同年代生产潜力空间分布 | 第119-123页 |
·江淮地区水稻生产潜力 | 第123-127页 |
·水稻生产潜力时间演变特征 | 第123-124页 |
·江淮地区水稻生产潜力空间分布 | 第124-127页 |
·江淮地区冬小麦和水稻实际产量 | 第127-128页 |
·江淮地区冬小麦和水稻增产潜力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响应特征与应对策略 | 第132-148页 |
·区域及历史的实际响应 | 第132-144页 |
·作物产量演变特征 | 第132-133页 |
·稻麦种植适应性变化特征 | 第133-142页 |
·种植制度变化 | 第142-143页 |
·小结 | 第143-144页 |
·江淮地区稻麦持续增产的栽培应对策略 | 第144-148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48-158页 |
·讨论 | 第148-154页 |
·气候资源演变特征 | 第148-150页 |
·气候变化与稻麦生产 | 第150-153页 |
·气候变化与种植制度 | 第153-15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54-156页 |
·创新点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