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力转移的论述第11-12页
     ·西方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第12-15页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第15-16页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6-18页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第16-17页
     ·研究思路第17页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诸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第18-20页
   ·诸城市概况第18页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第18页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第18-19页
   ·工业发展情况第19页
   ·服务业发展情况第19页
   ·城市建设情况第19-20页
第三章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问题第20-29页
   ·农村劳动力现状第20-2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第21-2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第22-23页
     ·高效种养业成为农业内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第22页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助推器第22页
     ·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亮点第22页
     ·小城镇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第22-23页
     ·民营企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选渠道第23页
     ·龙头企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第23页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第23-25页
     ·农内转移与农外转移相结合拓宽转移领域第23-24页
     ·就地转移与输出转移相结合扩大转移空间第24页
     ·显性转移与隐性转移相结合挖掘转移潜力第24-25页
     ·农民自发转移与政府组织转移相结合增强转移实效第25页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转移难度大第25-26页
     ·小城镇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转移劳动力的载体功能较弱第26-27页
     ·外出务工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和管理难度大第27-28页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第28-29页
第四章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链式”模式与前景展望第29-36页
   ·“链式”转移模式发展进程第29页
   ·“链式”转移模式的主要特征第29-32页
     ·“链式”模式的基本内涵第29页
     ·工业产业链第29-30页
     ·农业产业链第30-32页
   ·“链式”转移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32-33页
     ·延伸了产业链,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第32页
     ·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增加了农民收入第32-33页
     ·大力发展了县域经济,实现了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第33页
   ·“链式”转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第33-35页
     ·“链式”转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3-34页
     ·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第34-35页
   ·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展望第35-36页
     ·农业内部转移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关键第35页
     ·第二产业仍将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强的产业第35页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具潜力的产业第35-36页
第五章 促进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第36-39页
   ·诸城市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建议第36页
   ·促进诸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第36-39页
     ·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城市化建设第36页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36-37页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行农村城市化、社区化管理第37页
     ·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第37页
     ·健全农村教育培训系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第37页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制度保障体系第37-39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39-41页
   ·研究结论第39页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第39页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第39页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与出路第39页
     ·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第39页
   ·讨论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作者简历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下一篇: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女性受压迫问题的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