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32页 |
| ·植物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脂肪氧化酶及其与谷物陈化的关系 | 第12-13页 |
| ·脂肪氧化酶在植物中的细胞定位和活性 | 第13页 |
| ·LOX 以及LOX1、2、3 主要存在的部位和表达的时间 | 第13-14页 |
| ·脂肪氧化酶的氧化途径 | 第14页 |
| ·脂肪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脂肪氧化酶的生化特性 | 第15-16页 |
| ·脂肪氧化酶的生理学功能 | 第16-18页 |
| ·脂肪氧化酶基因及其表达 | 第18-19页 |
| ·脂肪氧化酶与稻谷耐贮特性 | 第19-21页 |
| ·今后研究重点 | 第21页 |
| ·水稻脂肪氧化酶 | 第21-23页 |
| ·水稻脂肪氧化酶缺失的效果 | 第21页 |
| ·水稻种胚LOX 与叶片LOX 同工酶的差异 | 第21-22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RNA 干涉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RNA 干涉的概况 | 第23-24页 |
| ·RNA 干涉的发现 | 第24页 |
| ·RNA 干涉的机制 | 第24-25页 |
| ·RNA 干涉的生物学意义 | 第25-26页 |
| ·RNA 干涉的特点 | 第26-27页 |
| ·RNA 干涉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 2 构建 RNAi 载体各个片段的克隆及玉米泛素启动子功能的瞬时检测 | 第32-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植物 | 第32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 ·水稻、玉米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3页 |
| ·水稻新生苗总R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农杆菌中PBI121 和pCAMBIA-1301 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 ·构建p13UL、p13SL RNAi 载体各个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4-38页 |
| ·玉米泛素启动子功能的瞬时检测 | 第38-4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1-44页 |
| ·水稻、玉米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1页 |
| ·水稻新生苗总RNA 的提取 | 第41-42页 |
| ·构建p13UL、p13SL RNAi 载体各个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 ·玉米泛素启动子功能的瞬时检测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构建p13UL、p13SL RNAi 载体各个片段的克隆 | 第44-45页 |
| ·玉米泛素启动子功能的瞬时检测 | 第45-46页 |
| 3 植物 RNAi 表达载体 p13UL 和 p13SL 的构建 | 第46-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 ·植物RNAi 表达载体p13UL 的构建 | 第47-48页 |
| ·植物RNAi 表达载体p13SL 的构建 | 第48-5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1-53页 |
| ·植物RNAi 表达载体p13UL 的构建 | 第51-52页 |
| ·植物RNAi 表达载体p13SL 的构建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4 根癌农杆菌介导 p13UL、p13SL 表达载体转化水稻 | 第55-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55页 |
| ·生物材料 | 第55页 |
| ·培养基 | 第55-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56页 |
| ·根癌农杆菌转化水稻愈伤步骤同2.2.5 | 第56页 |
| ·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根癌农杆菌的培养、洗除农杆菌步骤同2.2.5 | 第56页 |
| ·抗性愈伤的筛选 | 第56页 |
| ·抗性愈伤的分化培养与再生 | 第56-57页 |
| ·转基因植物的PCR 及半定量RT-PCR 鉴定 | 第57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7-63页 |
| ·重组农杆菌的菌落PCR 鉴定 | 第57-58页 |
| ·抗性愈伤的筛选 | 第58页 |
| ·抗性愈伤的分化培养与再生 | 第58-59页 |
| ·转基因植物的鉴定 | 第59-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5 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 | 第64-65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附录 | 第72-74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2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在 Genbank 中登陆的序列号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