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26页 |
·峰丛洼地及石漠化内涵 | 第11-14页 |
·峰丛洼地石山区的生态效应 | 第14-19页 |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危害 | 第19-20页 |
·生态重建技术 | 第20-24页 |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成果评估 | 第24-26页 |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26-29页 |
·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38页 |
·马山县弄拉生态重建示范区 | 第31-34页 |
·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 | 第34-38页 |
第3章 弄拉示范区生态重建机理典型研究 | 第38-69页 |
·次生林恢复后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 第38-46页 |
·不同立地条件的小气候特征 | 第38-42页 |
·不同区域的小气候特征 | 第42-46页 |
·次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资源调蓄能力的研究 | 第46-53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8-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喀斯特先锋植被抗逆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 | 第53-62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次生林叶片δ~(13)C组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 第62-66页 |
·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技术典型研究 | 第69-106页 |
·生态重建的理论、技术与途径 | 第69-78页 |
·生态重建的内涵 | 第69页 |
·生态重建的理论及原则 | 第69-74页 |
·生态重建技术和途径 | 第74-77页 |
·生态恢复重建成功的标准 | 第77-78页 |
·果化示范区的生态重建 | 第78-104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的总体目标 | 第78-79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的基本途径 | 第79-88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技术 | 第88-96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模式 | 第96-102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的动态监测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示范区生态重建服务价值评估 | 第106-134页 |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第106-115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 | 第106-108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理论基础 | 第108-110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构成及其评价方法体系 | 第110-115页 |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构建 | 第115-118页 |
·果化示范区生态重建服务价值评估 | 第118-124页 |
·提供直接产品 | 第119页 |
·涵养水源价值 | 第119-120页 |
·保持土壤价值 | 第120-122页 |
·气体调节价值 | 第122-123页 |
·教育、科研价值 | 第123页 |
·果化示范区重建前后生态服务净价值 | 第123-124页 |
·弄拉示范区生态重建服务价值评估 | 第124-133页 |
·直接产品价值 | 第125页 |
·涵养水源价值 | 第125-128页 |
·固土保肥价值 | 第128-129页 |
·调节气体、气候价值 | 第129-130页 |
·生物多样性维持 | 第130-131页 |
·卫生保健价值 | 第131页 |
·教育、科研价值 | 第131-132页 |
·恢复重建后的生态系统各功能服务价值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9页 |
·结论 | 第134-13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未来生态重建服务价值研究展望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