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正文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 | 第9-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 第18-24页 |
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华文文学"之关联 | 第24-36页 |
第一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 | 第24-28页 |
第二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华文文学"大陆化的结构性因素 | 第28-36页 |
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 | 第36-61页 |
第一节 窗口期(1979年——1984年左右) | 第36-41页 |
第二节 高峰期(1985年——1988年左右) | 第41-47页 |
第三节 转型期(1989年——1993年左右) | 第47-54页 |
第四节 整合期(1994年——2002年左右) | 第54-61页 |
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 | 第61-98页 |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 | 第61-73页 |
第二节 纯文学视野下的"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研究 | 第73-83页 |
第三节 大众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台港文学选刊》研究 | 第83-98页 |
第五章 期刊的地缘、中国与世界意识和"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 | 第98-134页 |
第一节 《特区文学》的地缘情结与期刊中的"华文文学" | 第99-109页 |
第二节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 第109-120页 |
第三节 上海情境与《小说界》中的"华文文学" | 第120-134页 |
第六章 结语: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 第134-140页 |
一 变动的文学景观——"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 | 第134-135页 |
二 重组与调和——文学期刊建立主体性的两种方式 | 第135-137页 |
三 在遮蔽和敞开之外——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 | 第137-140页 |
注释 | 第140-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附录1 访谈与邮件电话来往时间概要 | 第170页 |
附录2 孟伟哉的来信 | 第170-173页 |
大陆主要文学期刊中的"华文文学"作品"索引 | 第173-26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 第265-266页 |
后记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