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时间界域与"遗民"的范畴 | 第15-19页 |
| 第二章 贵州南明遗民逃禅概述 | 第19-39页 |
| 第一节 遗民逃禅之原因 | 第19-26页 |
| 一、明中后期禅悦之风的浸染 | 第19-22页 |
| 二、明清易代之国事变故的影响 | 第22-24页 |
| 三、清廷统治政策之因素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贵州南明逃禅遗民考述 | 第26-39页 |
| 第三章 禅僧入黔避祸及其佛教思想的延承与变化 | 第39-72页 |
| 第一节 丈雪通醉的传法历程 | 第39-62页 |
| 一、经历与著述 | 第40-49页 |
| 二、丈雪的禅学思想 | 第49-53页 |
| 三、师友交游 | 第53-57页 |
| 四、门人弟子 | 第57-60页 |
| 五、结语 | 第60-62页 |
| 第二节 月幢彻了的遗民立场 | 第62-67页 |
| 一、弘法历程 | 第62-64页 |
| 二、月幢彻了与永历帝及其遗民立场 | 第64-67页 |
| 第三节 佛教思想延承与变化——明清之际贵州佛教的世俗化 | 第67-72页 |
| 第四章 从故国之思到责任担待:黔中士大夫逃禅 | 第72-93页 |
| 第一节 亡国悲情下的心理危机 | 第72-74页 |
| 第二节 黔士禅悦者:吴中蕃 | 第74-89页 |
| 一、早年经历及著述 | 第75-76页 |
| 二、出处困境 | 第76-83页 |
| 三、安顿生命的方式:禅悦 | 第83-88页 |
| 四、余论 | 第88-89页 |
| 第三节 从清谈到经世与责任的转变 | 第89-93页 |
|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中的儒释融合 | 第93-122页 |
| 第一节 由儒开始,以佛而终——南明遗民大错和尚钱邦芑的逃禅历程 | 第93-119页 |
| 一、出仕经历 | 第93-101页 |
| 二、钱邦芑逃禅之因与明遗民生存状态之选择 | 第101-107页 |
| 三、佛门历程兼述遗民的生死观 | 第107-111页 |
| 四、与陈启相等人的交游 | 第111-118页 |
| 五、结语 | 第118-119页 |
| 第二节 儒释并重之人生意趣取向 | 第119-122页 |
| 第六章 逃禅群体与贵州社会教化 | 第122-155页 |
| 第一节 赤松道领的佛教实践 | 第122-146页 |
| 一、赤松和尚的参禅经历 | 第123-128页 |
| 二、赤松和尚创建黔灵道场 | 第128-131页 |
| 三、禅学思想 | 第131-140页 |
| 四、弘扬法脉 | 第140-143页 |
| 五、赤松与居士群体 | 第143-145页 |
| 六、小结 | 第145-146页 |
| 第二节 遗民禅侣与贵州佛教传播 | 第146-150页 |
| 第三节 逃禅群体对贵州社会文化的贡献 | 第150-155页 |
| 第七章 总结:朝代更迭下思想文化的契合 | 第155-165页 |
| 第一节 僧服儒心的精神家园 | 第155-158页 |
| 第二节 传统思想的断裂与传承 | 第158-159页 |
|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重构 | 第159-16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 后记 | 第170-171页 |
| 附录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