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2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 第9-10页 |
| ·小麦赤霉病的遗传研究 | 第10-14页 |
| ·遗传特点 | 第10-12页 |
| ·抗赤霉病的基因效应 | 第12-13页 |
| ·抗性机制 | 第13页 |
| ·赤霉病的分类 | 第13-14页 |
| ·植物DNA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6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4页 |
| ·DNA 随机扩增多态性 | 第14-15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5页 |
| ·简单重复序列 | 第15-16页 |
|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检测 | 第16-18页 |
| ·QTL 定位的标记 | 第16-17页 |
| ·QTL 定位的试验群体 | 第17页 |
| ·QTL 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7-18页 |
| ·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 ·苏麦3 号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 ·望水白的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 ·其它抗源的分子标记 | 第23-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小麦材料 | 第25页 |
| ·设备和仪器 | 第25页 |
|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5页 |
| ·菌种的制备 | 第25-26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6页 |
| ·接种方法 | 第26页 |
| ·保湿方法 | 第26页 |
| ·病情调查方法 | 第26页 |
|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和QTL 定位 | 第26-30页 |
| ·D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 ·SSR 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27-28页 |
| ·基因型的读取 | 第28页 |
|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 ·连锁图制作及 QTL 分析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 ·Frontana/Inia66 群体抗性遗传分析 | 第30-31页 |
| ·双亲及遗传群体的抗赤霉病性 | 第30页 |
| ·Frontana/Inia66 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分析 | 第30-31页 |
| ·Frontana/Inia66 群体分子标记检测和 QTL 定位 | 第31-39页 |
| ·抗感亲本多态性SSR 引物的筛选 | 第31-33页 |
| ·抗感池多态性SSR 引物的筛选 | 第33-35页 |
| ·赤霉病抗性和多态性SSR 标记的连锁分析 | 第35-38页 |
| ·Frontana/Inia66 RIL 群体抗赤霉病QTL 分析 | 第38-39页 |
| 4 讨论 | 第39-42页 |
|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39页 |
| ·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定位 | 第39-40页 |
| ·标记辅助选择在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 第40-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