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苗猝倒病生防细菌活性物质及抑病效果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生防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生防细菌的特点、种类及抑菌机制 | 第11-13页 |
·生防细菌的特点 | 第11页 |
·生防细菌的种类 | 第11-13页 |
·生防细菌产生拮抗物质的种类 | 第13-16页 |
·细菌素类物质 | 第13-14页 |
·抗生素及次生代谢产物 | 第14-16页 |
2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类 | 第16-18页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工农业上的应用 | 第18-20页 |
·对有毒物质及油脂的生物降解作用 | 第18-19页 |
·植物生长的促生菌 | 第19-20页 |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菌 | 第20页 |
·作为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 第20-23页 |
·竞争作用 | 第20-21页 |
·产生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 | 第21-23页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研究中的热点及难点 | 第23-24页 |
·人类致病菌与环境菌株的区别 | 第23页 |
·鉴定的难点 | 第23-24页 |
·人体致病菌毒力的研究 | 第24页 |
3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生防细菌的筛选与形态鉴定 | 第26-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细菌来源 | 第26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根际细菌的分离 | 第27页 |
·生防菌株的室内筛选 | 第27-28页 |
·细菌形态的初步鉴定 | 第28-29页 |
·菌落形态鉴定 | 第28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28页 |
·鞭毛染色 | 第28页 |
·孔雀绿藏红染色法观察芽孢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根际拮抗细菌生物学鉴定 | 第29-33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生防细菌在松苗根际的定殖与防病试验 | 第34-4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土样与种子 | 第34页 |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7页 |
·平板抑菌测定 | 第35-36页 |
·室内防病试验 | 第36页 |
·田间防病试验 | 第36页 |
·种子包衣试验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平板抑菌测定结果 | 第37-39页 |
·室内防病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田间防病试验 | 第40-42页 |
·种子包衣试验 | 第42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菌株C23抗菌物质的检测及特性分析 | 第44-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培养基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C23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基筛选 | 第44页 |
·抗菌物质活性检测 | 第44页 |
·抗菌物质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温度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pH值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蛋白酶K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极性提取溶剂中抗菌物质活性测定 | 第45页 |
·最适的硫酸铵溶液饱和度的确定 | 第4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C23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基 | 第45-46页 |
·抗菌物质活性检测 | 第46-47页 |
·抗菌物质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47-50页 |
·不同温度对粗提液的抑菌活性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pH值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蛋白酶K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极性提取溶剂中抗菌物质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最适的硫酸铵溶液饱和度的确定 | 第50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2-54页 |
1.主要结论 | 第52页 |
2.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