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真菌病毒及其分类学地位 | 第10页 |
| ·真菌病毒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真菌病毒的传播方式 | 第10-11页 |
| ·影响真菌病毒传播的因素——营养不亲和性 | 第11-12页 |
| ·真菌病毒传播的其他研究 | 第12-13页 |
| ·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病原真菌弱毒现象 | 第13-14页 |
| ·利用真菌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 2.核盘菌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核盘菌危害情况 | 第15页 |
| ·菌核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 ·核盘菌弱毒株Ep-1PN与雪腐核盘菌菌株Let-19 | 第16-17页 |
| ·核盘菌弱毒株Ep-1PN | 第16-17页 |
| ·雪腐核盘菌Let-19菌株 | 第17页 |
| 3.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18-28页 |
| 1.材料 | 第18-19页 |
| ·菌株 | 第18页 |
| ·培养基及试剂药品 | 第18-19页 |
| 2.方法 | 第19-28页 |
| ·对峙培养及形态特征的观测 | 第19页 |
| ·Let-19V各菌株的再传染能力的观测 | 第19-20页 |
| ·培养物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20页 |
| ·致病力的测定 | 第20页 |
| ·dsR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 ·菌丝的收集 | 第20页 |
| ·dsR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 ·dsRNA的Northern杂交鉴定 | 第21-22页 |
| ·电泳、转膜及固定 | 第21页 |
| ·预杂交 | 第21页 |
| ·探针标记及杂交 | 第21-22页 |
| ·洗膜及显影 | 第22页 |
| ·转化受体的确认 | 第22-23页 |
| ·对峙培养 | 第22页 |
| ·样本菌株的初次筛选 | 第22-23页 |
| ·样本菌株的二次筛选 | 第23页 |
| ·dsRNA的提取 | 第23页 |
| ·PDA培养基上传染概率的测定 | 第23-25页 |
| ·对峙培养 | 第23-24页 |
| ·样本菌株的培养 | 第24页 |
| ·感染SsDRV的Let-19菌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 ·dsRNA的提取 | 第25页 |
| ·莴苣叶片上传染概率的测定 | 第25-28页 |
| ·对峙培养 | 第25页 |
| ·菌核的收集活化 | 第25-27页 |
| ·传染SsDRV病毒样本菌株的筛选 | 第27页 |
| ·ds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 1.对峙培养性状的观测 | 第28页 |
| 2.Let-19V菌株再传染能力的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 3.菌丝生长速度 | 第29-30页 |
| 4.致病力测定 | 第30-31页 |
| 5.对病毒dsRNA的电泳分析 | 第31-32页 |
| 6.dsRNA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32-33页 |
| 7.转化受体确认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8.PDA培养基上传染概率测定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 ·样本初次筛选结果 | 第34页 |
| ·初筛样本dsRNA提取结果 | 第34-36页 |
| 9.莴苣叶片上传染概率测定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样本初次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 ·菌核分离物中dsRNA提取结果 | 第37-39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 1.结论 | 第39页 |
| 2.讨论 | 第39-42页 |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