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10页 |
导语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项目背景、设计理论及其他问题 | 第12-20页 |
·项目的相关背景 | 第12-15页 |
·关于太极洞风景区 | 第12-13页 |
·太极洞风景区简介 | 第12页 |
·太极洞风景区的现状与管理 | 第12-13页 |
·项目的由来 | 第13-15页 |
·太极洞风景区现存的问题 | 第13-14页 |
·玄妙山及抱朴园的基本情形 | 第14-15页 |
·设计理论及相关问题 | 第15-20页 |
·设计理论及依据 | 第15-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生态设计理论 | 第15-16页 |
·中国古典造园理论 | 第16-17页 |
·项目设计的关键问题 | 第17-20页 |
·道家文化主题的表达 | 第17页 |
·现有文脉的延续 | 第17-18页 |
·当地自然地理资源的充分利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化在太极洞风景区设计中的运用及意义 | 第20-34页 |
·传统文化释义 | 第20-23页 |
·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 | 第20页 |
·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 | 第20-23页 |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简述 | 第20-21页 |
·现代主义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 | 第21-22页 |
·受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道家文化与太极洞风景区 | 第23-26页 |
·道家文化的内涵 | 第23-24页 |
·道家文化思想简述 | 第23-24页 |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 第24页 |
·老子的传说与太极洞风景区 | 第24-26页 |
·老子其人 | 第24-25页 |
·太极洞风景区有关老子的传说 | 第25-26页 |
·道家文化思想在玄妙山&抱朴园项目中的运用 | 第26-34页 |
·主题的选择与意境的追求 | 第26页 |
·总体规划及景点的命名 | 第26-27页 |
·具体设计手法的运用 | 第27-34页 |
·入口处设计 | 第27-29页 |
·入口景区的设计 | 第29-31页 |
·入口景区内的植物配置 | 第31-33页 |
·其它体现道家文化的设计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文脉”在玄妙山&抱朴园项目中的再现与延续 | 第34-45页 |
·关于“文脉” | 第34-39页 |
·“文脉”的内涵 | 第34-39页 |
·空间的联续 | 第34-36页 |
·时间的延续 | 第36-38页 |
(1) 人文的历史 | 第36-37页 |
(2) 自然地理的历史 | 第37-38页 |
·人类生存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绵延 | 第38-39页 |
·“文脉”在现代景观设计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39页 |
·“文脉”在玄妙山&抱朴园项目中的具体运用 | 第39-45页 |
·文脉之一——道家文化 | 第39-42页 |
·归真亭设计 | 第39-40页 |
·知鱼池设计 | 第40-41页 |
·景区题刻及青牛石像 | 第41-42页 |
·文脉之二——自然地理状况 | 第42-44页 |
·文脉之三——建筑风格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场所精神”之于玄妙山&抱朴园 | 第45-50页 |
·“场所精神”当议 | 第45-48页 |
·“场所精神”的提出与渊源 | 第45页 |
·“场所精神”对于今天景观设计学的意义 | 第45-46页 |
·环境伦理与生态学的导入 | 第46-47页 |
·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学模式 | 第47-48页 |
·“场所”精神在玄妙山&抱朴园项目中的运用 | 第48-50页 |
·交界处的设计 | 第48页 |
·抱朴园内的诸项设计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